县级中学是高校优质生源的摇篮,是高中阶段教育的压舱石,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和作用。然而,这份殊荣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弱化,县级中学的发展日渐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差异等因素的制约,师资生源流失,教育质量滑坡等问题不断凸显。如何高效破局,从根本上防止“陷中”问题理应成为全国上下共同谋划的重点。 近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的通知》决定组织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主要依托举办附属高中的部属高校,面向中西部、东北地区23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基础薄弱县,托管帮扶一批县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将托管帮扶云南的一批县中。该项目及相关政策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释放着从根源上破解县级中学发展困局,全面造福教育的积极信号。真正让“托管帮扶”更好地造福一方教育,惠普一方百姓,应该从资源保障、均衡发展、教育质保等方面做出重点考量。 综合施策,防止资源流失是根本。优质师资和生源是县级中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学生、教师所人口流动而流动,教育资源重新“洗牌”,优质资源很大程度上向着大城市、超级中学聚集,导致县级中学生源质量下降,师资力量单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得不到保障。对此,“托管帮扶”过程中要全面了解相关帮扶中学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做出问题归类,以问题为导向,综合施策,从政策上做好引导,有效利用各大知名高校在社会更层面的影响力,推动教育层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向地方县级中学倾斜,保障经济投入,促进资源“回流”,为地方县级中学的发展搅动“源头活水”。 统筹协调,实现均衡发展是保障。教育部根据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报送的托管帮扶项目学校名单,统筹考虑有关部属高校附属高中数量、前期对口帮扶工作基础和就近就便等因素,结合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对口帮扶情况,做出系统协调规划,有针对性分配托管帮扶资源,有利于在明确地方县级中学需求导向的同时,均衡人力、财力、项目资源配置,重点补齐短板弱项,解决办学设施不达标、规模设置不匹配等问题,全面改善薄弱环节,留住人才与资源,推动各地教育环境均衡发展。 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是目的。“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生命意味着发展,地方县级中学要积极抓牢“托管帮扶”机遇,杜绝原封不动、闭门造车的心态,积极借助各高校优势,结合自身发展具体情况,更新教育发展观念,探索多元化发展方式,重新塑造自身教育生态,立足长远谋发展,要深刻认识到:唯有办学质量与教学硬件设施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才能驱动自身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是根本,是国之大计。清华、北大等高校托管帮扶地方县级中学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造福地方教育,惠普一方百姓的重大民生工程,抓好教育“托管帮扶”,全面提升地方教育教学质量,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真正推进地方人才培养,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