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出现这些信号,可能是孩子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腾讯     2022-07-12 22:56    

假期原本是放松的好时机,但各种小意外让人有点儿快乐不起来。疫情虽然在我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依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与此同时,身边时有发生的那些事儿让我们一阵阵揪心: 上海一男孩骑平衡车核酸被拒后持刀威胁,甚至当场大喊没人可以阻止我,必须砍死他! 一男孩沉迷游戏被父母训斥的时候,居然持刀威胁父母,后来父母报警了。 11岁女孩每天哭,拔头发,钢琴也不练了,被医生诊断出中度抑郁症和中度强迫症。 这一切,都像是给家长们敲响的一声声警钟: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作为父母,我们无时不刻都在关注孩子的健康,但身体健康容易操持,心理健康呢?很多家长都感到无能为力,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孩子的家长。 的确,孩子的心理问题成因复杂,我们很难给出一个具体建议,但可以运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正确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表现有哪些? 1.厌学、上学困难 孩子不爱上学,提到上学就开始各种身体不适?头晕头疼、胸闷、胃痛……当然,这些都有可能是原因。但如果孩子的表现持续过长,那么家长就该警惕,是不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2.拖延 孩子如果仅仅偶尔出现拖延的情况,可能只是因为犯懒。但如果一直拖延,事事拖延——管制引导都无效,那么家长该做的就不是如何“教育”,而应该用科学的办法着手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了。 3.不出门与人交往 内向跟不与人交往是有区别的。内向的孩子虽然不爱主动表达,但是会通过眼神、身体语言等发出自己对人感兴趣的信号,他们不愿意成为人群中心,但会喜欢待在小伙伴中间。如果一个孩子不跟人交往,甚至连好朋友也越来越疏离,家长就要十分警惕了。 4.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就是心理出现问题的表现,如果此刻让孩子画一张画、拍一个视频、创作一段音乐,很可能会呈现出令人惊悚的作品。这个时候,往往是孩子心理上有很多情绪需要发泄。 而攻击他人是对外泄愤,这都是属于暴力行为。尤其对于已经懂事的青春期孩子来说,暴力行为不仅仅是性格所致,更是心理问题。 5.睡眠不规律 很多孩子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都没有兴趣,不分白天黑夜地睡。而另外一些孩子却是不睡觉,或者梦多早醒,这又会导致他们白天无精打采。睡觉,也变成了心理问题的借口,或者寄托的方式。 6.饮食出现问题 很多家长往往把孩子表现的“厌食”视为“挑食”,把 “贪吃”视为“爱吃”,其实,无法抑制地不爱吃饭和一吃就控制不住地停不下来,都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映射。 以上这些信号,独立来看问题都不大,也可能是孩子青春期自立情结(俗称逆反)的表现。但如果一个孩子出现了多个以上的信号,并情绪问题持久,那么家长就要高度重视了! 孩子不仅仅是跟家长出现了代沟,也不仅仅是自立情结的乖戾行为,很可能他在经受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心理障碍。 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 家长应该怎么做? 首先,家长要接纳现实,积极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不要急于评价,也不要主观判断和推测孩子病情的走向,而应好好陪伴孩子,理解共情孩子,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学会合理释放。 其次,给予希望。要鼓励孩子,困难一定会克服的,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信任孩子,并告诉孩子目前的困境只是暂时的,只要科学应对,所有心理问题都是可防可控的。 第三,监督孩子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家长要照顾好孩子的饮食,积极做好配合,同时要以身作则,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引导孩子尽可能作息规律,帮助孩子安排一些日常娱乐活动,比如制订一个读书计划、健身计划等。 其四,寻求社会支持系统。人具有社会属性,家长要引导孩子经常与自己沟通,倾诉他的恐慌、委屈、难过、愤怒、无助等,聊一聊开心的事情,描绘一下美好的未来,也不失为一种促进亲子感情的方式。 第五,家长保持稳定的情绪会给孩子安全感。作为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孩子问题的恐惧、担忧、抱怨等负面情绪显然是不值得提倡的。父母稳定的情绪有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在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家长需要多陪伴,对孩子的问题有“敏感度”,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杭州复旦儿童医院预约挂号 杭州复旦儿童医院心理健康发展中心集合了医学专家、心理专家,以及教育专家,携手搭建一个儿童心理三级干预网络,秉承科学严谨专业的服务宗旨,让更多孩子在出现心理问题后被早期发现,获得早期干预治疗。针对2-16岁患有心理问题的儿童,开展心理咨询、沙盘治疗、表达性艺术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虚拟现实治疗、学习障碍专项治疗等一系列科学的心理干预,并提供专业的心理测评。 关爱儿童 就是我们的未来 让我们携手并进 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