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沉稳。似乎只有年少无知的小孩子才会对世界充满好奇,看到任何事情都有说不完的话。 我们都听说过童言无忌这个词,不少人都会在孩子说错话时用这种理由进行搪塞。 在他们看来,小孩子的思想是不够成熟的,有时也无法准确用话语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成年人不应该太过计较孩子的话。其实这种想法是有些片面的,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拥有沉默寡言的性格。 实际上在小孩子心中也会存在负面情绪或心理疾病。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认为,那些从小话多的孩子和话少的孩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两种性格的孩子长大后也会走向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 这些孩子的性格或许是与生俱来的,但也会受到家人或其他亲戚朋友态度的影响。 李玫瑾教授曾经在回家途中遇到了一个和家人牵着手出门的孩子。当时门禁的自动感应门即将关闭,这个孩子看到李玫瑾教授想要进门,主动伸手将自动门拦住。 并且奶声奶气的对着她说,奶奶快来,我帮您开门。通过这一个微小的举动,李玫瑾教授便推测出,这个小朋友应该是和许多亲人生活在一起的,并不是由爸爸或妈妈单独在看管。这些共同生活的亲人中,大概率有祖辈的亲属。 这个孩子的内心比较善良。虽然教授可以自己通过门禁,并不需要其他人帮助,但这个孩子还是选择出手相助。这是因为生活中有老年长辈教导孩子要与人为善。她不会害怕陌生人,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说明有人专门帮她梳理了自己的语言与表达能力。 同时教授表示,我们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一些小实验。当我们接触到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时,可以以亲切的口吻和对方交谈,并且根据孩子的后续反应了解他的具体状态。我们可以真诚的告诉一个孩子,给叔叔阿姨表演个小节目,我就给你买糖吃。 有的孩子反应比较害羞,哪怕有其他长辈在场,他们也只能奋力说出一点点话语。也有的孩子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开口。还有的孩子就像没听到一样,根本不会作出回应。只有一小部分孩子会兴高采烈地展示自己。 那些能够做出正向回应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往往非常注重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也比较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那些性格内向沉默的孩子,很有可能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或是长时间遭受家长的高压管理。 这两个孩子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10年后,话多的孩子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人际关系,另一个话少的孩子都更喜欢独立思考,并且更喜欢一个人待着。美国也曾进行过一项类似的研究,当时他们调查了40多个家庭的子女,并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跟踪观察。 被调查的孩子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在富有家庭长大的孩子,另一类是普通工人阶级或蓝领家庭长大的普通人,剩下的一类则是家庭条件不好,甚至需要外界救助的孩子。调查人员发现,那些生活条件较好的孩子,每个小时可以接受487个句子。 需要救治的孩子则只能接收到178个句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这几类孩子掌握的词汇量也存在显著差距,前者可以掌握1000多个词汇量,后者则只能掌握500个。这种差距也反映在这些孩子的表达能力上,这种能力是一个人成长和学习的基础。 如果一个孩子的表达能力存在问题,那么他也很难在学校中正常的生活学习。这个实验也从侧面证明,不同阶层的家长拥有不同的教育理念,而他们的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和人生发展。 任何一个家长都不能忽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教育并不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频率,会影响子女今后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父母应该细心观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最好能够及时发现孩子心中潜在的情绪变化。如果发现孩子存在心理问题,家长也应该及时进行疏导。当然这种心理上的干预应该做到适时适当。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渐渐形成属于自我的意识。这时家长就要学会减少这种外界的影响和干预,让孩子形成独立的思想。家长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而不是强制监管者。 什么事情都要过问,反而会用力过猛,让对孩子的关注变成控制欲望。和控制欲较强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子女的性格也会受到影响。孩子小时候所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可能是他今后人生发展的侧面写照,家长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不要轻易限制孩子的交流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