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背景下,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新奇心理     2022-07-17 22:11    

前言 随着研究的而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良好的婚姻关系会对子女的心理适应起促进作用,而不良的婚姻关系可能会对子女的心理适应产生消极影响。区别于婚姻 关系对子女的影响范围的探索,研究者们更感兴趣的是婚姻关系是如何影响子女心理适应的,而在家庭中的另一次级系统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心理学家认为,不良的婚姻关系对孩子的社会交往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孩子会观察父母之间的矛盾,并将其模仿运用到将来的人际关系模型中。而在那些良好的行为得不到强化的家庭中,孩子很难学会适应社会的各种行为,并且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会表现出反社会、自私、欺骗的行为。 亲子关系是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是个体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关系,是影响儿童未来同伴关系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包含了亲子之间的关爱、情感和沟通。在对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中,较多的研究将焦点置于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上。父母教养方式是关于父母的教养内容、教养态度、教养行为以及孩子的感受,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稳定性。在研究中,父母教养方式通常作为反映亲子关系的重要指标。 在国外早期亲子关系的研究中,学者着力于研究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其影响效应,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最核心的研究问题是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是否影响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以及与儿童依恋模式是否有显著的相关性。西方的研究主要将亲子关系看作是一种联结更紧密的共有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个体之间会产生共同的力量。 Maccoby 与Martin以Baumrind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的阐述与发展了教养方式的结构模型,提出了教养类型的二维结构:回应与要求。根据个体在这两个维度的得分,可以将教养类型分为权威型(高回应高要求)、专制型(低回应高要求)、宽松型(高回应低要求)、忽视型(低回应低要求)。 这种分类方式得到了学界内的广泛认可,许多研究探索了不同教养类型对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影响。其中,教养方式是影响个体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影响个体的个性特征等个人发展,而且影响个体日后为人父母的教养参考架构。 大量研究表明,不良亲子关系会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情绪管理、人际适应、问题行为等多个层面产生不良影响,而良好的亲子关系则能够为个体的健康发展提供稳定的保护作用。此外,许多跨文化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对孩子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教养方式也被证明与精神疾病的易感性有密切关系。专制型的教养类型与更多的心理问题相关。Kawash 等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接纳与认可与其自尊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则与其自尊有极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的严厉与男性青少年的自尊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与女性青少年的自尊不存在这种关系。 Nielson和Metha研究发现,父母的支持与青少年在自尊量表的绝大多数维度上的得分有密切关系:父母养育方式中的“自主”与女性青少年的自尊存在高相关;如果父母能够避免使用“引发犯罪感”作为控制子女的手段,其子女通常具有高自尊。Gover及其同事通过对2500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如果童年期遭受父母过于严厉的惩罚,如肢体暴力,那么个体成人后更可能成为施暴者或受害者,且此种情况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一结果与Kernsmith的研究相符。 近些年的研究将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研究发现,父母的行为方式,养育观念等因素,对子女肥胖症、酒精依赖、药物滥用等行为有着明显的预测作用。Moeller等人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发现,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父母长时间缺席子女成长,将会导致儿童更多的问题行为,进而影响到其学业表现。 Huat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父母对子女养育的投入程度会影响其学龄期的学业表现。Shelton分析了心理变态罪犯的早年成长经历,发现父母冷漠的养育方式或遭受虐待在男性犯罪者中比例更高。此外,现有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一般家庭的亲子依恋,较少涉及特殊家庭的亲子关系,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领养家庭、留守家庭等。 Fortune对青少年自残行为成因进行了研究,发现亲子关系、父母关系均与青少年的自残行为有密切联系,如果家庭成员之间能够提供足够的凝聚力和亲密关系,父母能够为子女提供温暖的情感支持,将会极大的降低子女自残的风险。这与Daniel的研究结果相符:预防青少年的自残行为,最好的保护性因素在于原生家庭。 Hummel等人也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感兴趣,研究发现,处于青春期的个体与高水平的物质滥用相关,不良的亲子关系是其中一个重要变量,即对于青春期子女来说,亲子关系不佳会增高个体物质滥用的风险。Lukaszewski则通过纵向研究揭示,父母与子女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产生长期影响,父母对待儿童期子女的方式,可以预测子女成年后的人格变异及社会经济地位。 国内研究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也做了诸多的探索,其中研究对象仍以儿童与青少年为主。张锦涛等人分析了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并指出孤独感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黄时华等人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亲子关系是如何作用于学校适应的,并得出结论,改善亲子关系,提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能有效的促进初中生的学校适应。 吴旻、刘争光、梁丽婵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对儿童与青少年而言,随着年龄的发展,亲子关系会具有不同的特点,而父母和子女自身的特征均会影响亲子关系,进而影响亲子关系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总的来说,积极的亲子关系是儿童青少年心理适应的重要保护因素。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以往的研究对象多为成年期,而对青少期的研究较少,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亲子分离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结语 相对而言,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得到了较多的探索,多数研究分析父母教养方式是如何对大学生的适应产生影响的,如人格,心理健康,自我同一性,职业生涯探索等。虽然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较多,但是正如有研究指出的,多数研究重点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单向作用,并未将其置于家庭系统中,考察各个次级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也未对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联系做出更进一步的探索,因而,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仍然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