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复苏在望,警惕房地产市场连锁反应 中新经纬     2022-07-20 14:32    

3-5月份的PMI都在荣枯分水岭之下,6月份重新回到之上,经济数据有所改善,因此从PMI的角度预计,三季度经济会继续复苏。但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跌幅扩大,其连锁反应也十分值得警惕。 笔者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上表示,整体上看,上半年经济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经济勉强实现正增长,GDP增速0.4%。在疫情管控措施比较严格的情况下,实现正增长实属不易。在4月份经济比较低迷时,很多影响因素都是暂时的,长期来看,我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仍然保持4%以上。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管控措施做出相应调整,经济就会逐步复苏。 过去几年经济转型充分体现出消费的重要性:消费对GDP的贡献超过投资和出口,成为三驾马车中最重要的一个引擎。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整体还是表现不佳,出现了微负增长。下半年需要出现快速复苏,最好能够回升至10%以上,这样下半年经济才有望实现稳增长。 在疫情防控不断放松后,消费和经济在未来两个季度出现复苏是可预期的。但这也是一个重要风险点:奥密克戎的传播性较强,控制起来比较难,部分地方存在再次出现疫情反复,管控措施再加码,导致经济增速出现再次回落的风险。 房地产投资跌幅扩大,连锁反应值得警惕 上半年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下滑,其中房地产投资下滑最为明显,并且跌幅逐渐扩大。近期的一些烂尾楼、集体停贷的事件,是房地产整体去杠杆、资金链出现断裂风险的一种集中体现。虽然部分楼盘出现集体断贷占银行按揭贷款的比例微乎其微,但它反映出很多问题,其连锁反应和蝴蝶效应尤为警惕:未来会不会有更多的楼盘、更多的业主看到集体断贷的可能性后也加入到该行列,以此促进保交楼以及开发商加快建楼的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恒大等大型地产商已经出现资金链风险,今年许多大地产商又出现了债券评级下调,甚至债券价格暴跌的情况,这些都反映出资本方对于房地产市场在去杠杆过程中出现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的担忧。 今年上半年很多地方取消了限购限贷,甚至出现了一些购房送户口,购房减免购置税等鼓励措施,但收效甚微。这是因为经济增速出现下调再想启动,需要更大的力度来刺激,采取更多的措施来放宽对消费的限制。 过去五年对房地产企业实行资金链上的严格控制,很多房企无法发股票融资,被强制去杠杆,导致其在过度加杠杆后资金面非常脆弱,一旦房地产销售放缓,很快就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形成恶性循环。加上出现烂尾楼事件后,新的购房者在买房时会更加谨慎,新房销售可能会进一步下降,这将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公司回收资金的难度,加重其资金链的危机。 此外,三年疫情导致多数人收入下降,人们对于买房的信心和能力大受影响,即使部分地方放开了房地产的限购限贷,也只有部分富人阶层有能力买房,中低收入人群买房的能力仍然有限。 不过房地产行业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性风险,并且由于按揭的首付比例偏高,只要房价不下跌,就不会出现大面积断供的现象,也不会出现类似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现在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房企资金链断裂,并没有扩散到整个金融系统,所以只要采取措施来保交楼,稳定市场预期,这些问题就都能化解。 如何解决房地产政策矫枉过正问题? 首先,保障房企正常开发贷的需求。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依靠杠杆发展的行业,所以在去杠杆过程中要注意不能一刀切,对于正常的开发贷需求和没有触碰到“三条红线”的房企提供正常的贷款支持。 其次,满足购房者按揭贷款需求。无论是首套房还是改善性住房,在“房住不炒”的政策下要给予满足。实际上,按揭贷款对银行来说是最优质的贷款,坏账率是最低的,银行也十分积极地发放按揭贷款,因此未来满足购房者正常按揭贷款的需求还是要落实。 再次,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刺激民间投资。加快地方专项债权的发行,提高基建投资非常重要。现在民间投资明显不足,实体经济和实体企业对未来的信心不足,所以扩大再生产的冲动不强。此时政府投资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民间投资的不足,通过加快传统基建,比如修路建桥等基础公共设施;以及新基建,比如加快信息高速公路,新能源中的充电桩,以及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经济行业的基建投资,既能够稳住经济增长基本盘,又能够推动经济增长。 未来发展三个着力点:大消费、新能源和科技 在疫情管控能够严格落实的情况下,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限制消费的环节,让消费能够正常运转起来。现在的问题在于很多地方强制加码,对外来人员强制隔离,甚至对低风险地区来的人员也采取隔离,阻碍了人员流动,使正常的经济活动受到很大影响。应该在符合疫情防控情况下放开消费,不随意关停消费场所,不层层加码,严格贯彻中央以及国家卫健委统一政策,不歧视外来人员或者随便隔离外来人员,人员流动起来,消费自然也就起来了。 上半年汽车消费整体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但新能源汽车却继续高歌猛进,上半年出现了翻倍的销量增长。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的速度正在加快,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从2021年的15%提高到2022年上半年的25%。虽然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0万辆,但其在中国整体汽车保有量占比不到3%,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给资本市场带来很多投资机会,也是中国汽车行业弯道超车的巨大机遇,同时还能够帮助中国摆脱对于进口石油的依赖。如今国际油价高企,将来一旦出现国际关系紧张局势加剧,石油进口有可能就不会那么顺畅。如果能把我们的汽车的一半换成新能源,我们就掌握了主动权。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光伏发电、风电、核电、水电、火电等保障电力供应,这场能源革命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因此,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政策重要的着力点。 另外,平台经济整治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国家表态继续支持民营企业平台经济发展。未来还是要发挥互联网企业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同时对于“卡脖子”的一些科技领域进行攻关,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支持芯片半导体等行业,摆脱对于美国芯片进口的依赖。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