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虹桥六圩村:“工业反哺”带动“农业链式发展” 扬子晚报     2022-07-23 16:47    

“噢,噢,少女之春,给我带来五彩时光。”这则20世纪90年代央视热播广告,爱回忆的70后80后,是否还会偶尔想起?假如你记不得“少女之春”,那前不久霸屏抖音的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青藏铁路公安局格尔木公安处沱沱河站派出所所长沈卫平的先进事迹应该印象深刻。 他们,都来自泰兴市虹桥镇六圩村。上世纪90年代初,六圩村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创办了泰兴市第一家村集体企业“少女之春”,走出了一条“工业强村、全民致富”的新路径,1995年企业销售额达3.5亿元。乡镇工业经济发展的辉煌,让艰苦奋斗、开放创新融入了六圩人的基因,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也为六圩的产业腾飞插上了翅膀。2021年,六圩村工业企业实现开票销售11亿元,工商税收1.8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00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资金3000余万元。 村子是富了,可如何让村民的口袋也鼓起来?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六圩村两委一班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紧紧依托长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用工业化的思维来发展农业,让农产品实现机械化生产。六圩村以永和塑料包装为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专业生产农用机插秧软盘、抛秧盘、毯式秧盘、机插秧盘、育苗盘、秧盘片材等配套农产品,2021年产值7500多万元,生产的机插秧软盘占全国1/3市场份额;积极发展高效休闲农业和休闲渔业,高标准建成了百亩蔬菜基地、百亩果树培植基地、千亩育种基地、千亩绿色有机稻米基地,“泰六圩”大米获评江苏省优质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销售、电子商务等配套产业,引进社会资本670万元,实施电商孵化项目,全村拥有电商企业37家,农副产品销售专营店5家,吸引14名大学生回乡创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1年,六圩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20元。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曾是诗人笔下的田园仙境。如今的六圩村牢牢秉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不断增强“点绿成金”的本领,以村庄绿化造景、田园美化提神和文化建设铸魂三大重点为切入口和突破口,将全村26个景观节点串成“大美六圩1号线”。 画好“一张图”,依圩增绿。作为泰州市创建省级特色圩田文化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圩村致力打造“棋盘式”圩田特色风貌,科学规划“水网、路网、林网”体系,以省“三化示范村”创建为契机,累计投入400多万元,大力推进“增绿补绿”工程,做到河坡岸边植绿、路道两旁配绿、家前屋后见缝插绿,绿化覆盖率达37.3%。六圩村先后创成“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江苏省水美乡村”“泰州市最美乡村”。 做好“水文章”,以水护绿。六圩村大力实施“活水工程”,累计投入1500多万元,积极推进“水美乡村”建设,打造景观河道3.8公里,实施拆坝改涵,建成泵站13座、排涝站3座,沟通河流,畅通水系;全面推行河长制,落实落细河道管护责任,全面推进河道整治,实施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保护,常态化保护“水生态”,提高“水质量”,丰富“水景观”。 算好“加减法”,以治保绿。全村基本农田严格控制使用化肥,畜禽养殖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农药、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得到回收利用,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率达100% 。深入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彰显自然淳朴的生态特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全市首家村级大气、水质监测系统,对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6%,蓝天碧水成为六圩人生活的日常。 此外,六圩村还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围绕地域风貌、历史记忆、文脉传承,塑造更加鲜明的六圩文化符号,使文化内涵由抽象变为具体,由零散变为聚集,让村民望得见江、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泰兴市虹桥镇六圩村党委书记黄殿亮说:“我们将以创成省特色田园乡村为契机,乘势而上,在‘培育特色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塑造特色风貌、加强乡村治理、创新工作机制’等方面继续发力,着力打造更靓丽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