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我们的家长规矩越严苛,孩子越抵触。 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制定过于严苛的规矩,是导致孩子产生抵触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10岁的小杰,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也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够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为此,他的父母为他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除了在学校里进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他的爸爸妈妈还给他增加了辅导班和许多课余的活动,如拉小提琴、练体操以及其他儿童活动等。父母要求他在所有活动中都成为最优秀的。而小杰也很争气,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活动中,他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秀孩子,但在他的生活中,却有一些令人无可奈何的状态。比如:他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而且在行为上,经常有神经质的表现。另外,他也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尽兴地说笑和玩闹,似乎很压抑……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小杰的父母对小杰是非常“残酷”的,他们为他设立了过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实际上破坏了孩子的正常发展。而小杰在父母的高期望值下,从小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即要用自己最好的行动来使父母高兴。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达到了父母的要求,他在父母的眼里才有地位,才会变得重要。就这样,在父母的高要求下,他失去了一个儿童应该享有的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深思。 当今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非常迫切,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已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常例。 据一项调查显示:很多的城市共有57.8%的父母要求孩子“样样争第”。市中心77.9%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达到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对于孩子的职业,市区91.8%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脑力劳动。另外,某城市曾进行过一项对学生升学愿望的调查,发现父母与孩子的愿望有明显的冲突。孩子愿上中专技校的人数比父母希望的多,父母希望子女上大学的人数是孩子希望的两倍。 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是多么普遍。不可否认,父母这样做无疑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孩子寄予期望也在情理之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要把握对孩子的期望标准,制定的规矩要切合孩子的自身状况,一旦期望标准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让孩子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即时,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上,父母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制定规矩不能过于严苛,否则效果将会适得其反。 规矩太多让孩子心生反感 有时孩子抵触规矩,是因为父母给孩子定的规矩太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心生厌烦。 “起床后先走动走动!” “走路小心点!” “东西掉到地上,要捡起来!” “不要随便拿爸爸的东西。” “见了亲戚、邻居、朋友要说‘你好’,但对陌生人不要这样说。” “家庭作业要放在第一位!” “在班上要争取第一,做个三好学生!” “要有出息,将来为父母争光!” 这么多的规矩,可以列出一大串了! 孩子刚刚觉得自己学会如何应付这些规矩了,父母马上又会定出10条新规矩出来。 一些父母为了实现培养“乖宝宝”的目标,左一条右一条为孩子定规则。过多的规矩,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和思想压力,让孩子感到不自在,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进而产生逆反情绪,抵触规矩、不听父母的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孩子们特别是年幼的孩子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都比较薄弱,那些繁琐、复杂的规矩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领会。孩子不懂这些规矩,父母又怎么能指望孩子自觉去遵守呢?一旦孩子不守规矩,父母就会采取呵斥、命令的手段,束缚孩子的手脚。这些“枷锁”只会阻碍孩子的自由成长,没有任何的效果。 至于为什么要给孩子定这么多规矩,有时大人自己也不知道原因。他们只知道告诉孩子就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而孩子就得服从、遵守。 不少家长从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告诉孩子各种社会规则,将孩子的生活规划到以分钟为单位,给孩子定规矩。只是家长们是否想过,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后果呢? 过多的规矩只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扭曲孩子的个性,培养出性格畸形的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家长们要知道,宽松的环境、自由的空间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孩子制定规矩要量力而为,切忌规矩“满天飞”,制定规矩起来没完没了。规矩不在多,合适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