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陪伴,用心教育,每位父亲都应参与孩子的成长 京学家庭教育     2022-07-28 23:17    

最近,一段“爸爸雨中教育儿子,却一直把手中的伞撑在儿子头上”的视频感动众多网友。 视频中两父子站在雨中,儿子低着头不说话,爸爸虽然在一句一句地教育着孩子。 但是手里撑着的伞却倾斜到儿子的头顶上方,全然不顾自己露在雨中的大半个身子。 不少网友留言赞叹:“父爱如山,小小的细节暴露了父亲对儿子贴心的爱!”还 有人评论称:“教育你是希望你成长,变得优秀,为你撑伞是因为我是你父亲,是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担当。”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亲对孩子的爱,往往以宽严相济的形式展现出来。 每一位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并不是每一位父亲都能够投入足够的精力在孩子身上。 在现实生活中,母亲是教育孩子的主力,父亲的参与程度明显偏低。很多爸爸,在有意无意间缺席了孩子的成长。 “丧偶式育儿”,说的就是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成为了妈妈一个人的责任。 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42%的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中独当一面,32%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务由祖辈承担,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过12%。 就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随着教育成本的增加,父亲往往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工作,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这一事实不可忽略。 但是,每一次的短暂的陪伴,每一次早上的道别、温馨的晚餐,都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都能给孩子带来坚强的后盾。 哈佛临床与发展心理学家凯瑟琳·斯坦纳·阿黛尔 (Catherine Steiner Adair)提出了“七个关键时间”。 她建议,父母在这些时间内放下私事和孩子耐心相处,将对亲子关系有很大的促进: 上学前、上学路上、接孩子放学的时候、孩子从学校到家的时候、当家长下班回家时、晚饭时间、睡前时间。 这些“关键时间”,不一定每个都占,但父亲应当至少保证每天有2-3个“关键时间”能全身心地和孩子相处。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每位父亲,都必须参与孩子的成长。 陪伴并不需要“大把”的时间,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只要做到全心全意,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关注,就是成功的陪伴。 从今天开始,你可以…… 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个故事; 可以和孩子分享今天有趣的事情; 可以和孩子一起攻克作业上的难题; 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欢的玩具…… 真正优质的陪伴, 从不在于时间的长短, 而在于陪伴的质量。 用心的陪伴 1 陪伴孩子要“用心”,而不是“用力”。 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只有用心了,才能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尊重的陪伴 2 不要打击孩子,不要一味指责,不能高高在上,哪怕孩子年龄很小,也要给予应有的尊重与信任。 真正的陪伴,是和孩子做朋友,要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 耐心的陪伴 3 和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措辞和态度,讲明道理,切忌发火、给孩子贴标签。 有些道理我们懂,但孩子未必就懂,所以要用更多的耐心来教育孩子。 平常心的陪伴 4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考100分,有孩子登上第一名,就要有孩子在路边鼓掌。 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孩子还有很多可能性。我们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找到最合适的成长道路。 共同成长的陪伴 5 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父亲陪伴孩子的过程,就是给孩子做好榜样的过程。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孩子的引路人,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亲对孩子,固然是拼尽全力地付出,而在孩子身上,父亲能够感受到这世上最完全的依赖、信任和爱戴。 哪怕在外一事无成,可回到家里,孩子的一声“爸爸”,就是父亲们一生最光荣的称号。 趁着孩子还未长大,趁着自己还未变老,好好陪伴,用心教育,愿每一位父亲都能解锁“父亲”这一终身职业的最高成就!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