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硅谷发展话题引热议,农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 腾讯     2022-07-30 19:23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经过60多年的发展,南繁,筑牢“中国饭碗”最坚实底座,已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海南行的重要讲话精神,在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召开之际,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倾力打造海南第一档聚焦种业领域的融媒体特色专栏“果然有种”,积极探索媒体+种业品牌服务,讲好种子+果子的故事,展现海南种业、中国种业的新作为、新突破、新成果。即日起,海南省融媒体中心陆续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7月30日消息(记者 张宏波)7月30日,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分论坛——南繁发展论坛举行。围绕如何建设发展南繁硅谷,让科技创新加速南繁成果转化,助力种业振兴等南繁发展话题,来自全国农业领域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家代表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南繁发展论坛。记者 张宏波 摄 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长唐浩分享了《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运行和对产业化的思考》。唐浩表示,生物育种专区建设项目旨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南繁转基因作物育种,推进南繁种业创新和保障南繁育种安全工作。一期专区面积3280亩,二期专区面积1760亩。总投资3亿多元,于2019年3月开工,2021年11月进入试运行。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建成,预计今年南繁季节全面投入使用。入驻单位已达13家,种植作物包括玉米、大豆、水稻、棉花。“生物育种产业化政策层面无阻碍、管理政策法规就绪,产品进入上市倒计时,将提升种业产值和集中度。”唐浩说,建设南繁硅谷将为生物育种产业化助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盖钧镒说,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中,种业是关键。中国种业应形成合理的种业企业布局,大小作物兼顾,推动我国种业全覆盖,充分发挥耕地潜力。同时,还应推动种业走科技领先的道路,培育科技领先型的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前瞻性计划,围绕各类作物全面杂种化开展全国攻关,保障种业知识产权,形成中国的种业特长。“建设好南繁硅谷,可以很好地服务于育种加代和繁殖制种两大体系。”盖钧镒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院孙坦介绍了“新技术驱动中国农科院南繁科技创新”的情况。他表示,中国农科院在陵水、三亚、乐东建有南繁试验基地12个,总面积超过2000亩。2019年,中国农科院南繁研究所注册成立,该所以主要作物、畜禽、果蔬等为研究对象,聚焦农业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育种技术,以期形成“理论基础—育种技术—产品创制—成果转化”创新链。目前,已立项开展科研项目共计九十余项,获批总经费突破1亿元。在南繁精准设计育种、大数据智能育种、G2P国际大科学计划等方面,均有助力。 中国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三亚研究院院长龚元石说,中国农大三亚研究院于2020年3月注册成立。成立前,中国农大在崖州湾的南繁试验与示范基地180亩,但存在面积不足、机制不活、管理分散等问题。为此,中国农大与海垦南繁产业集团开展合作,针对长期以来南繁基地的建设瓶颈性问题,按照“共建基地,共享成果”的思路,探索校企共建南繁试验与示范基地的新模式,校方投入科研队伍和科研成果,企业提供农用土地,共建创新中心,原则上以零租金的方式,将土地提供给有需求的教师,教师团队取得科研成果与创新中心共享。“对于校企双方,都是有一定压力的。”龚元石说。 南繁发展论坛上,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峰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发展历程,海南大学副校长曹兵介绍了国家南繁硅谷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隆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玉平分享了生物育种创新助力南繁硅谷建设实践。 此外,一些企业代表则在论坛上表示,非常看好南繁硅谷发展前景,将投资南繁硅谷,助力种业振兴。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