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变大人真难搞?转换视角帮你看见孩子的可爱 网易     2022-07-30 23:13    

一个三岁不到的孩子,都渴望被肯定,在意自我价值,更何况大一点的孩子呢?这几天睡前,我那两岁半的女儿,总是会问我:“爸爸,我很棒吗?”我不知道,她是否足够理解“很棒”的意思,可能我最近常称赞她“很棒”,又伴随着开心的语气及赏识的眼神,让她感受到被肯定了!一个三岁不到的孩子,都渴望被肯定,在意自我价值,更何况大一点的孩子呢? 过年期间,到亲戚家拜访。好久不见,亲戚的孩子即将升上初一,正值青春期。这男孩过去活泼可爱,脸上总挂着亲切灿烂的笑容;这次见面,则是板着一张脸。虽然一同坐在客厅里,但鲜少主动开口,更难看到过去的笑颜。“客人来了,有没有叫呀?”亲戚提醒道。“有啦……”男孩确实有打招呼,只是声音比较小。“喂!大少爷,我只是问你个话,一定要用这种语气吗?”“我哪有?”男孩脸上尽是不悦,亲戚则劈哩啪啦地抱怨着:“这孩子不知道是青春期到了,还是怎样,让我实在受不了!说话也不好好说,又暴躁易怒。他以前不是这样的,唉!我还是喜欢他小时候的样子……”男孩满脸无趣,拿起手机开始滑。 “不可爱”就是青春期的典型样貌。我听过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到了青春期,变得不可爱了。孩子还小时,我们希望孩子赶快长大,当孩子大了,我们却怀念起孩子稚嫩的模样。到底是孩子变了,还是父母没跟着长大?事实上,青春期的孩子不可爱,再正常不过了呀!一方面,生理上的发育,变大人常让他们感到不自在;另一方面,这时期的孩子正要展示自己独立与自主的一面。如果你能理解,就不会和青少年一般见识。问题是,青少年孩子身上,有许多令大人看不惯的言行,过去不会这样,现在一一出现。例如,说话口气不佳、常显露不耐、情绪反复无常;讲话精简就算了,更喜欢与大人唱反调。这些,倒也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行径,但就是会踩到父母的红线。我遇过的许多中学老师,最受不了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是目中无人。 与其拔刺,不如保持距离。青少年身上的刺很多,如果你整天都想拔刺,肯定会与孩子闹得不可开交。数落、批评与责备,只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不被肯定,而想继续与你对抗;双手一摊,放任不管,当然也不行。该怎么办?我的良心建议是——保持距离。保持距离后面不是接以策安全,而是接心生美感。没错,拉出距离,你就不会紧盯着那一根根的刺看,而有种朦胧美。于是,你能跳脱当下,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用全貌的观点来看孩子的行为。这时候,你看到的,就不全然是坏事了。客人来了,别管孩子打招呼的声音大声小声,只要嘴巴有动,就属难得;就算嘴巴没动,眼睛有看着,也是及格;再不然,愿意待在客厅,而不是躲在房里打电动,也是很给面子了!你或许会质疑:这不是在降低对孩子要求的标准吗?看似如此,事实上,我们正在找寻孩子身上能被肯的地方,而给予正向聚焦。再者,我们过去所坚持的高标准,会不会只是大人的虚荣心在作祟?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