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1小时陪孩子做这3件事,孩子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腾讯     2022-08-01 23:28    

我们总是在说:低质量的陪伴,对孩子百害无一利。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证实了这点。 自从她生了二胎,就辞去了工作,安心在家带孩子。 本以为这下陪伴孩子的时间充足了,就能把孩子教得更好,可没想到,半年后,她的大儿子橙橙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因为橙橙一直都是奶奶带,所以刚开始和妈妈朝夕相处的时候并不习惯。 而且妈妈刚带橙橙的时候,就定了很多规矩,要求非常严格。 橙橙是一个敏感的小朋友,每次妈妈批评他的时候,都会大哭,然后委屈地问妈妈:“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 我曾经告诉过朋友,先和孩子建立情感连接,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定规矩,不要总是让孩子挑战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可是正如大部分妈妈一样,对孩子的成长一刻不敢耽误,所以她并没有做出任何改变。 就在半年之后,橙橙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以前很听话,现在动不动就大吼大叫,还总是闹着要找奶奶。 朋友也觉得自己很委屈,跑来跟我诉苦,说:“我天天陪着孩子,他还不领情,太伤心了!”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妈妈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反馈,一味地用自己的方式陪伴孩子。 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问题,你用孩子无法接受的方式给他陪伴和教育,那么你认为效果会有多好呢? 其实,陪伴孩子不需要费多大的时间和精力,更不用绞尽脑汁想一些教育方法。 把握好每天睡前一个小时的时间,陪伴孩子做3件事,你就会发现孩子明显的变化。 01 睡前和孩子分享心情,交流感受 在我身边,很多家长总是在和孩子交流这件事上出现两个问题: 1. 喜欢在吃饭的时候沟通; 2. 习惯在睡前的时候唠叨。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每天睡前的时候,我都会再三叮嘱女儿:“作业确定完成了吗?作业都整理好放进去了吗?” 这个时候,女儿就会非常不耐烦,而我就会继续说:“我这不是为你好吗?” 然后,我们母女之间的矛盾就会开始升级了。 我相信,大部分家长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最终把孩子越推越远。 其实,和孩子进行睡前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聊什么话题,更重要。 记得之前看到一个育儿专家说,睡前最好要留出30—60分钟和孩子聊聊今天发生的事情,或者说说心情如何。 这个时候,尽量要让孩子自由表达,不管孩子说什么,家长只需要接纳就好。 比如孩子可能会跟你聊,白天在学校和某个同学吵架了,被老师批评了,我们要做到不进行任何评判,只是倾听和分享。 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会顺畅很多。 02 睡前陪孩子看绘本,听故事 几乎所有的孩子在每晚睡前都会缠着家长讲故事,然后才肯入睡。 其实睡前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一起看绘本对孩子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更容易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家长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大部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度确实很低。 加上年龄偏小的孩子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更加排斥阅读这件事。 所以,利用睡前的时间陪伴孩子阅读,是最能够调动孩子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有良好的阅读氛围。 孩子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很多家长经常在睡前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希望有助于孩子养成这种习惯。 对孩子来说,睡前的这段时间,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卧室里读故事,是最容易投入进去的。 第二,孩子的状态更加适合阅读。 相对白天来说,睡前那段时间,孩子整体状态较为平静,能够静下心来听或者看故事。 这个时候,孩子更容易专注到故事中,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也会更强。 同时,睡前陪孩子一起阅读,还能够促进亲子关系哦。 03 睡前帮孩子收拾和制定第二天的计划 我经常告诉身边的家长朋友,孩子睡前最不能做的一件事就是:催促。 孩子的自觉性相对大人来说比较低,所以大部分孩子睡前总是“磨蹭”,不是要喝水,就是要去厕所。 拿我家女儿来说,几乎每天刚躺下睡觉的时候,她都会突然从床上爬起来,然后说自己好像忘了把书装进书包里。 为了保障孩子的睡眠质量,以及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家长可以在睡前陪孩子一起收拾书包和整理衣服,以及制定第二天的计划。 第一,收拾书包和整理衣服。 家长陪孩子一起做这件事,一是为了避免孩子遗漏第二天上学需要带的东西,二是让睡觉这件事更加有仪式感。 收拾第二天上学需要带的东西,会让孩子从心理上感觉今天已经结束了,我们需要睡一觉迎接第二天的到来。 第二,制定第二天的计划。 我们都说要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但是如果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家长的监督和催促下完成的,内驱力就会不足。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陪孩子一起制定计划,让孩子规划第二天需要做的事情,家长只需要辅助孩子即可。 这件事为什么要放在睡前做呢? 因为一天结束的时候,最适合总结反思今天有哪些事情没有做到,明天要如何查缺补漏。 写在最后 高质量的陪伴不在于时间,而在于你陪孩子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我也见过很多家长,每天奔波忙碌于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也许只有晚上几个小时,但是他们的孩子却成长得非常快乐和健康。 所以,珍惜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陪孩子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吧!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