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孩子上了初中以后,每次给孩子提建议,都跟忠臣死谏一样,必须要挑场合,看眼色,还要掂量着语气:“老臣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通常孩子都一脸不耐烦,一副“不当讲,拖出去斩了!”的样子,吓得父母直接闭麦——老臣告退! 这不是什么道德的缺失,也不是人性的沦丧,而是一个扎心的事实:父母的威信,随着娃的长大,正在逐年降低。 以前是孩子的天和地, 现在是孩子的绊脚石。 以前是孩子的海和山, 后来变成孩子登高砖。 现在的父母真是可怜啊!上要看父母的脸色,下要看儿女的脸色。今天早上女儿准备穿鞋出门,我还没开口,正打算开口说啥来着,结果他直接来一句别说话,一脸不耐烦,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我到底是想说啥来着。其实孩子更崇拜强者,如果想让孩子听你的话,首先你的优秀。我发现孩子上初中后明显有点看不起我这个老父亲,觉得我就是一个土老帽。 孩子是透过父母来看待这个世界的,父母给予的回应,将成为孩子面对世界的态度。孩子的人生何尝不是第一次,他们跌跌撞撞地往前走,每次摔倒时总会回头看向父母的方向孩子最终选择勇往直前,还是沮丧后退,就在每一次父母的回应中。所以我不敢停止学习,必须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跟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频率。有几次聊天让孩子刮目相看,说没想到爸爸这个也懂啊!之后明显对我比以前尊重了很多。所以说自己要不断强大。人性就是慕强者! 做家长的一定切记不要唠叨,必须先把自己变得优秀,然后和孩子做朋友,身教重于言传。你和孩子说的事情有几件你自己做到了的?所以首先要摸准孩子的性格,然后找到问题的根源,最后采取迂回战术,相信孩子,适当引导。现在孩子的智商都高,六岁小孩子的智商就不输30岁的大人了。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人格后家长就应该学会慢慢放手,只要不干坏事,那些小事以后就没必要再说了。 其实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我感觉如果能够理解这三个心理学的定律,孩子的青春期就会好很多。 第一个是禁果定律。 简单说就是越是禁止的事情,对孩子来讲就越有吸引力。 比如说禁止孩子玩游戏,其实可以和孩子去探讨一下游戏为什么好玩,玩游戏的利弊是什么,如何管理好玩游戏的时间,禁止孩子在行为上去做一些事情,倒不如引导孩子正确的去看待这件事情。 第二个是三明治效应。 看到孩子身上一些坏毛病,可以把批评的话当作三明治的夹心,夹在两句表扬的话之间去说。 第三个是贴标签效应。 你怎么说孩子就等于给孩子贴上什么样的心理标签,总是说得马马虎虎的,慢吞吞的。这种话就是给孩子的心理贴上了马马虎虎慢吞吞的标签。 所以别抱怨孩子,其实不是孩子不好教育,而是家长不懂得教育。孩子小的时候把控制当成教育,因为孩子小不会反抗,看似听话,但是不舒服的情绪在慢慢积累,一旦长大了就自然不愿意听家长的话了,然后家长又把控制包装成建议,孩子自然就躲得远远的了。问题是家长除了控制没有任何智慧,没人喜欢被控制。但凡青春期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孩子,基本上都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没有觉察力、不了解孩子、不懂变通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