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横泾大米”走出农业发展新“稻”路 中国青年报     2022-08-04 20:57    

最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横泾街道的苏州湾现代农业公司门口,绿意蔓延的生态农田上,正孕育着横泾农业的致富“基因”——横泾大米。 近年来,横泾街道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打造“太湖横泾”品牌大米,目前,“横泾大米”凭借其优异的品质和口碑,先后获得“苏报杯”苏州地产十大优质大米金奖、“蘇·家缘”杯江苏优质稻米、“江苏好大米”特等奖等荣誉,深受苏州百姓的欢迎。在7月28日第十二届IGPE国际粮油饲料精品、粮油饲料加工及储藏物流技术博览会的开幕式上,更是斩获了金奖。 北依尧峰山,南濒东太湖,背山面水的横泾农人们如何育好一粒粒高品质的大米?横泾街道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水稻种植,打响“太湖横泾”大米品牌,为农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之路增光添色。 为了从源头保证大米的品质,横泾街道坚持严格甄选“南粳46号”原种培育。“南粳46号”是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适合种植在江苏省太湖地区东南部的品种,米饭晶莹剔透,口感柔软润滑,富有弹性,冷后不硬,食味品质极佳。 同时,为生产健康、安全、放心的稻米,横泾坚持“自然农法”,顺应节气和自然规律,通常,在5月上旬,开始浸种催芽,严格掌控浸种时的温度、湿度、时间,保障谷物吸水率、灭菌率、发芽率的稳定性。 今年,横泾大米采用了古法田间育秧和硬地硬盘微喷灌集中育秧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模式,将水稻育秧从农田转移到了硬地,不仅控制了生产成本,还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大米的品质。 既要种出“放心粮”,也要加工出“优质米”,这既是一道“必答题”,也是横泾大米实现耕、种、收、碾全流程机械化,以高品质构筑“品牌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抢答题”。 为进一步提高大米品质,苏州市吴中苏州湾现代农业公司建立了集稻谷烘干、加工、仓储、展示为一体的农业配套设施。 “种只是保证品质的第一步,后面稻谷的烘干、加工工艺技术也是决定横泾大米口感的重要保障。”苏州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潘红卫表示,市面上的正常大米含水量为14.5%,好处在于便于储存,但是米的口感偏硬,横泾根据实际情况,在烘干每年的新稻谷时,会微微提升含水量。这样口感更为软糯的“鲜活米”也更贴合长三角地区的饮食习惯,自然受到广大市民们的欢迎。 好水好土出好米。近年来,横泾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风景如画、白鹭天堂”是对横泾生态环境最好的描述。作为种植水稻不可或缺的“水源”,横泾在水稻种植全周期坚持引用太湖活水自然浇灌,保证了“横泾大米”喝太湖水长大的生态优势。 以“林渡暖村”农文旅项目建设为例,结合横泾南部美丽村庄、高标准农田等建设,通过以点带面,连面成片,横泾使生态景观、水生植物与河道、道路、建筑物融为一体,建成南部内提河、横港河、尧太河、古舍浜、林渡港成片环境优美、彰显田园自然风光特色整体效果的生态美丽河湖。 在水稻综合功能绿色防控上,横泾使用太阳能杀虫灯、防草地膜等绿色防控、新型飞蛾诱捕器、人工拔草等,提升水稻生产基地田间环境。横泾街道每年实行轮作休耕约6000多亩。每年9月在水稻田撒播紫云英、油菜、苕子等绿肥种子,来年4月,在长满绿肥的田里,泼撒经高温杀菌、发酵腐熟、脱臭无害化处理的羊粪,将绿肥与羊粪翻耕入田,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增加作物产量。两种肥料的结合哺育,为高质量稻米的生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年,横泾大米的种植面积约6400亩。预计在10月中下旬生长成熟,并于11月中上旬开镰收割。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