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年代早就过去了,现在年轻一代父母,更注重和孩子沟通,抬手就打,张口就骂的父母,很少见了。 不过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有不少人说“孩子就不能惯,不打不骂,根本就教育不好孩子,他们会蹬鼻子上脸”,既然有这种说法,支持这种说法的人就有一定的现实依据。 认识的一个家长,没有孩子以前,脾气特别好,长得很娴静,不争不抢,自从有了孩子以后,整个人就变了,特别容易情绪化,尤其是跟孩子在一起的,前一秒还笑意盎然,下一秒就“面目狰狞”,对着孩子吼起来。 一个温柔的女孩变成“情绪不稳定”的妈妈 “我能够控制住不动手打他,已经是我的极限了。”这个妈妈脾气过去以后这样说。 “第一次打他的时候,打完以后就后悔,就抱着宝宝哭,觉得自己不该如此冲动,发誓不能打他,但是我发誓不打他,他反而更过分了,如果我不吼出来,我真的会憋死。” 她列举了很多场景:饭菜已经端上桌了,孩子一直在玩,叫了好几遍,就是不上桌,完全不吭声;多次提醒他出门以后不要乱摸东西,可是每次出门,他那只手就不断摸索,路边的栏杆,每一个都要摸到了,越是不让他摸,他偏偏就要去摸,满手都是细菌;提醒他回家吸收换拖鞋,他一定要穿着鞋子在客厅里走一圈…… 她一直希望把生活状态调整到怀孕之前,希望孩子能够完全按照她的意愿来做事情,最好不要给她添麻烦。 因为理想和现实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她的脾气越来越暴躁,每次看到儿子又做了她不希望看到的事情时,就忍不住暴怒,然后吼出来。 “我也不想吼,其实每次发脾气之后,都觉得生命又缩短了一截,浑身上下都不舒服,觉得自己像个泼妇一样,可是没有办法,无法控制。” 这是困扰她的地方。 明知道“吼”伤身,对孩子也没有好处,为啥控制不住 因为我们犯的一个基本的错误是:我们并没有真正放下身段去跟孩子平等沟通,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也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对孩子产生了误解。 列举一个身边的真实案例。 倩倩的班主任老师给倩倩妈妈打电话说:倩倩最近表现不好,总是跟男生凑到一块,看见男生眼睛就冒光,一上课就没精神了,你们做家长的该给她做心理疏导了,不能早恋。 老师连续给倩倩妈妈打了三个电话,倩倩妈妈非常气愤,窝了一肚子的火气。 女儿回到家,妈妈就一阵怒吼,批评,狂风暴雨一般,人在愤怒的时候,会容易牵扯出许多事情,愤怒之下,把倩倩的手机没收了,所有发卡没收了,然后拉着她把一头长发剪短了。 母女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倩倩拒绝和妈妈沟通,在学校的表现更差了。 母女两个人冷战了一个月,后来倩倩妈妈冷静下来,觉得自己做得过了,只是听信了老师的一面之词,并没有给女儿解释的机会,也没有跟女儿好好沟通,和女儿的关系进入冰点阶段,根本无法沟通。 她反思了很久,反思自己为什么那么生气,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后来她和女儿做了很好的沟通,倩倩原谅了妈妈,她的成绩确实下滑了,她确实把注意力过多地花在了打扮自己这件事上,不过跟男生无关,她想要做美妆博主。 当她放下身段,愿意从女儿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时候,她发现自己没有那么生气了,她也试着让孩子能够明白她的苦心,让孩子把注意力重新放在学习这件事上,效果比之前吼孩子,强制孩子学习,要好多了。 我们总是忍不住吼孩子,是我们的情绪屏蔽了孩子做这件事的理由,自动选择认定孩子就是一个不省心的孩子,不懂事,故意让父母生气,在这样一种情绪下,当然容易吼孩子。 可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如此。 这样做,能够缓解情绪 其实当我们遇到事情以后,首先去想孩子为什么这样做,那股怒气会消散一些。 比如,饭菜上桌了,孩子还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说明孩子正在专注做自己的事情,我们如果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也不喜欢被打扰。 我们可以告知孩子:马上开饭了,你如果现在不吃,过会饭菜可能就凉了,你不要抱怨。 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他愿意继续玩也没有关系,愿意加入父母,一起吃饭,当然更好。 其实孩子就是晚点吃饭,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只要让孩子明白,后果自己承担这个道理,就可以了。 其次,我们尽量用正向的引导来代替“逆向”的禁止。换句话说就是,多用“你该如何做”来代替“你不要如何做”。孩子外出总喜欢抓东西,那就让孩子抓,别去禁止这件事,不过我们可以提醒孩子:栏杆上可能有铁钉或者其他细菌,会伤害到你的小手。如果孩子还是愿意去触摸,那就让他继续触摸,不过依然是后果自己承担。当我们放开手以后,孩子反而知道这件事不该做。 你越是限制孩子,还越是想要反抗,他就是想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家长:我是独立的个体,你应该尊重我。 最后想要说的一点是,多放下身段,和孩子平时沟通,这样的沟通方法,会更有效果。当我们愿意放下身段,和孩子平等相待的时候,会更容易了解孩子的内心,孩子也更愿意对家长敞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