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恰逢暑期,关于孩子暑期沉迷手机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 别说是孩子,在今年这个似乎格外热的夏天,又加上多地疫情原因限制了人们出游的机会,“冰镇西瓜+空调+手机”事实上也成了不少成年人最惬意的度夏方式。因此,对于一些孩子对手机和互联网的依赖,还是需要辩证地看待。 其实,在移动互联网已经普及的今天,所有希望将孩子与网络完全隔绝开来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真正需要关注的,其实还是一个“度”的问题。一些公共讨论对于孩子动辄使用“网络沉迷”这个词,其实是值得商榷的。毕竟,一个未成年人到底一天看多久的视频或者玩多久游戏能够称之为“沉迷”,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这主要还是取决于家长的个人感受。比如,一些家长可能觉得孩子一天刷一个小时手机就是“沉迷”了,但一些家长可能比较忙,时常把手机扔给孩子作为陪伴工具,他们对“沉迷”的定义可能又会不一样。 也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孩子到底是否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短视频,最关键的主导权其实还是在家长手中。就以暑期为例,孩子是否能够过一个更有“意义”的暑假,家长的引导和陪伴时间,实际上是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比如,运动、出游、学习等等,都需要家长的深度陪伴。如果家长在这方面做得足够好,或者说,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越多,他们刷短视频的时间自然越少。反之,如果孩子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无聊”状态,势必就更可能依赖于手机。 在某种程度上说,要避免孩子过度沉迷于手机,实际上需要包括家长、学校、社会等在内的力量一起来和手机“抢夺”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对于长达两个月的暑假,家长可能也需要适当地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生活,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而学校、社会机构等,也可以通过适度开展一些内容丰富的集体活动来让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有更多的选择。说得更直白点,当更多的孩子都能够有更多元的方式来“打发”暑假时光,而不是更多只能“无所事事”的待在家中,他们玩手机和刷短视频的可能性,相信要低得多。 因此,我们希望孩子在暑期不会过多的“活”在手机之中,这背后实际涉及家庭教育、社会给未成年人制造的“度假”空间等等一系列问题,不能完全简化为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是否足够靠谱。毕竟,即便没有网络游戏和短视频,如果孩子们缺乏足够的陪伴,以及可以选择的暑期生活,他们照样也可能沉迷于其他东西。 当然,承认上述事实,并不是说互联网平台方面就完全可以不作为。事实上,当前不少短视频平台都针对青少年的特点,推出了短视频防沉迷系统。如在抖音的青少年模式下,系统默认开启时间锁,单日浏览超过40分钟,就需要输入密码才可以继续使用;而每天晚上22时至次日6时期间,青少年也将被禁止使用抖音;同时,抖音的“同城”“热搜”等入口会被隐藏,青少年也无法使用私信聊天和直播功能,更不能进行充值、打赏、提现等行为。这些其实都对避免青少年沉迷于短视频,起到了技术上的限制作用。 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平台在这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多更好。比如,有的短视频平台通过奖励反馈、礼品领取、签到打卡等功能设置,确实加剧了对未成年人的诱导。另外,一些家长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青少年模式,这方面能不能作出更积极的提示?而针对一些家长反映,青少年模式很容易就被突破,或许也需要在技术层面给予更有效的防范。而青少年模式中的内容,也可以进一步将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得更好,既让孩子能够学到东西,又能够真正产生兴趣。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进短视频对于未成年人有利的一面,也能够减少他们对“成年模式”的依赖。 归结到一点,避免让孩子们在手机上“打发”暑假时光,还是需要家长、学校、社会,以及网络平台各司其职,共同营造一个更为健康、多元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仅仅是依靠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不可能实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