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末,我出门吃饭时,遇上了一场家庭聚会。 上半场氛围特别好,大人们围着饭桌聊工作和生活,孩子也叽叽喳喳在说自己的暑假,可下半场完全变了样: 抬头一看,五六个孩子都清一色地在玩手机。 无一例外,都在兴致勃勃地刷着短视频,有看游戏的,有看美妆的,有看搞笑段子的,个个乐不可支…… 中途,还有个孩子提议:“最近这个造型很火,我们也来拍一个。” 有位家长试图转移注意力,强行跟他们套近乎,孩子们却根本没心思搭理,随便敷衍了几句又埋下头了。 留下一群大人,开始了新一轮吐槽: “我现在听到短视频音乐就火大,早上睡醒躺在床上刷,边吃饭边刷,这个暑假都花在这些事上了,真是没救了……” 这话一出,立即引起了在场所有家长的认同。 不得不说,现在,孩子们对短视频的沉迷和依赖,真的越来越让家长们忧心了。 暑假,是垃圾快乐的爆发期,也是孩子最容易放飞自我的时期。 他们一旦享受到了自我放纵带来的快感,就会难以自拔沉迷其中。 等到快开学了再让他们收心学习,只会难上加难。 因为垃圾快乐就像毒品,一点一点涣散他的精神,消磨他的意志,吞噬他的思考能力,让孩子彻底变成一盘散沙。 01 曾听到人说,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 说实话,我个人觉得有点片面,毕竟,手机的出现真的有在便捷我们的生活,它充其量只是个介质。 真正可怕的,其实是手机中的游戏、视频、直播所带来的垃圾快乐。 美国外交家布热津斯基,曾在1995年提出一个“奶头乐理论”。 他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全球的社会资源会集中在20%的人手里,如果剩下的80%的人不满,就给他们塞上“奶嘴”,让他们沉浸在垃圾快乐中。 什么是“奶嘴”呢? 就是那些娱乐化、低智化、游戏化的产业,因为只有用这种低投入就能获取刺激性快乐的方式,才能让他们安于享乐,放弃思考和抗争。 而短视频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种。 2018年,在某短视频平台,曾发生过一起令全国人汗颜的事情。 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对着手机屏幕哭诉,说自己妈妈去世了,还扮哭腔唱歌,期间不断要求网友给她点赞。 屏幕的下方,用文字写着: “妈妈被车撞死了,去医院晚了,今天妈妈火化了,我再也见不到她了,求求你们,就给我1万个赞可以吗。” 无论这事是真是假,都引起了网友的愤怒,这到底是一个孩子还是魔鬼? 然而,比这更可怕的是,在这之后竟然出现了一系列“妈死求赞”的短视频,全部都是差不多年龄的小孩在模仿。 近几年,平台加强了对青少年使用的管理,但还是无法阻止一些新悲剧的发生: 一位16岁男孩刷短视频受直播博主哄骗,一夜刷了十多万元; 一位10岁女孩刷短视频平台点开不明链接,被骗了5.4万元; 浙江一位6岁男孩模仿短视频特效,自抠眼球以达到“凸眼”效果,结果损坏眼部血管…… 还有更多我们看不到或是没有数据佐证的影响真实存在着: 长期刷短视频的孩子视力受损、脑力受损,丧失了学习动力和专注力,甚至连心性和人生方向都改变了…… 肉眼可看的就是,一些孩子为了流量,早早走上了网红博主的道路,放弃了更重要的东西。 心理学上说,人类最天然的、最原始的需求,是对那些让我们精神和身体感到“爽”的东西产生依赖。 可是,残酷的是,凡是让你“爽”的东西,也必将让你痛苦。 短视频就是这样,它看似让人打发了时间,获得了短暂的愉悦。 可长久沉浸其中,麻痹了人们的大脑,消耗了人们的热情,吞噬了人们的自律,偷走了孩子们最美好的年华。 02 有人可能会说,快乐就是快乐,怎么还分三六九等? 当然!低级的快乐,通过放纵获得;高级的快乐,通过努力获得;而顶级的快乐,是煎熬后才会获得。 表面上看,垃圾快乐它是用了最低的成本获得了最大的满足,性价比极高,但实质上,它是最得不偿失的快乐。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隔壁邻居家有个哥哥,性格开朗,成绩优秀,是所有老师家长眼中上重点的好苗子。 那也是全国网吧遍地开花的几年,光学校附近就有了3家。 他因为好奇,也跟着班上的几位同学去过几次,可几次之后,便犹如脱缰的野马般,彻底沉沦下去了,打游戏、看小说、聊天室,谈起这些时眉飞色舞。 很快,一放假他就泡在网吧,甚至还为了上网逃课翻墙摔断过腿。 没出一学期,他从年级前几名掉到了一百多名,还有一科没及格,老师和父母追在身后督促,也没什么用。 后来,他只考上了一所普高,但还是继续泡网吧,等到高考时,只能勉强上个大专。 前两年,我回老家无意问起他的情况,才知道,他嫌丢脸没去读大专,早早出去打工了,干过工地,做过快餐,倒卖过水果,但几乎没赚到什么钱。 有一年,他爸爸重病缺手术费,他动了歪心思去抢劫,被判了刑,现在还没出来。 谁也没有想到,当年那个被夸大的孩子,有可能上重本拥有美好人生的孩子,后来的人生几乎处处都写满了苦难和悔恨。 一时的放纵和快乐,换来的却是一生的卑微与底层。 我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重回他的初中时代,再次站在网吧面前,他一定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可惜,一切没有如果。 这就是垃圾快乐带来的代价。 几十年前的网吧也好,现在的短视频或游戏也好,他们都带着美丽的包装,出现在孩子面前,昭告他的趣味和新潮,却藏起了一个个巨大的坑。 当孩子沉浸其中时,他是快乐满足的;但当你醒悟时,可能早就为时已晚。 03 根据去年CNNIC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划已达8.88亿,众所周知,用户低龄化的情况突显,这之中的青少年用户数绝对不容小觑。 当孩子刷短视频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的学习动力就会越来越弱。 因为,一旦体会到垃圾快乐的快感,他们根本就没有自制力,能立即停止对手机的依赖,等到那时,再想改变就要付出更多倍的努力。 所以,希望所有家长都能谨记,父母是挡在孩子和垃圾快乐之间的一堵墙。 第一要做的事,就是以身作则。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杭州一名11岁的男孩,在一次晚饭后被大人气到离家出走,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男孩在家想要刷一会儿手机,可爸爸却不同意。 但令人意外的操作却是,爸爸不同意他玩,自己却当着孩子的面刷短视频、打游戏,玩得不亦乐乎。 这种双标行为,让男孩愤懑不平,一气之下,他选择了离家出走,并称不想再见到爸爸。 很多家长都知道,刷视频是不好的,是浪费时间的,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孩子,可最后往往是,控制了孩子,但没控制好自己。 这样的教育是最最无力的。 在家庭里,孩子都是遵循大人的轨迹来成为大人的。 父母爱运动,孩子也喜欢运动,父母注重生活作息规律的,孩子也很少会赖床熬夜,父母喜欢看书不爱玩手机的,孩子自然也是专注学习不怎么打游戏。 所以,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沉迷垃圾快乐,就请先成为一个远离垃圾快乐的榜样。 第二要做的事,是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的兴趣。 疏永远比堵有用100倍,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 你有没有发现,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什么时候最容易玩手机、最想打开短视频?是无聊的时候。 暑假有两个月,孩子不可能每天都能在书桌前坐上8个小时,他能干什么呢?是睡觉还是出门玩,是看电视还是在家发呆? 所以,帮助孩子远离手机远离短视频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找到兴趣爱好了,那么他很幸运,家长只要支持他就好; 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那我们要做的就更多了,比如: 跟孩子聊聊,他的暑假规划里有没有什么尝试项; 和孩子一起探讨,在这个暑假新学习一项什么技能; 或是,带上孩子一起去发现,游泳、钓鱼、室内攀岩、跳舞、书法……只要孩子愿意去,总归比宅家刷视频要好的多。 一旦孩子静下心来,他就会发现: 短视频带来的那种快乐是短暂的,快乐过后只剩空虚; 而长久坚持一件事得到的快乐是持续的,会让大脑一直得到积极的反馈。 我们一生,都在跟自己的惰性做斗争。 面临诱惑不可怕,有欲望也并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被诱惑和欲望夹击的时候,还没开始就举手投降,并长久地麻痹自己。 懂得自控的父母,才能养出远离垃圾快乐的孩子。 手机很小,世界很大,暑假很短,人生很长。 希望我们都能把时间放在更有意义的事上,拥有迎面世界的勇气和不断向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