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孩子可能患上自闭症的那一刻,多数家长都将那天定义为最不想回忆的日子。 晴天霹雳般难以接受的诊断,无法预测的未来,生活要如何继续,横在心中的“不治之症”,令家长们恐慌、迷茫、甚至不知所措...... 编辑&排版|嗨脑仁 “我的孩子怎么可能是自闭症?” 杨艳丽是一名13岁自闭症孩子睿睿的妈妈,对于她来说,最难的是刚开始诊断时的承认和接受。在那段时间,她不能让自己静一下,因为一旦静下来,她就会不由得想很多,焦虑、绝望,甚至有时觉得心灰意冷。 从医40年的贾美香医生说,对于家长来说,刚开始确实很难接受,并且还有的家长出现逃避、不面对,既苦了自己,也耽误了孩子。所以我建议家长,一定要强大身心,积极面对,毕竟我们孩子可以依靠的就是我们家长了。 那么,我将下面这几种错误心态总结归纳,为了孩子,希望家长们尽量避免! No.1 面对诊断,家长们的错误心态 1 家长不愿意面对 ,不接受现实 当孩子被诊断为狐独症后,有的家长不愿意面对,不愿接受这个现实。 于是到处找方法寻求捷径(包括服药,打针,及寻找仪器治疗等等),由此错过了最佳干预训练的年龄。 2 认为愧对孩子,对不起孩子 有的家长觉得愧对孩子,认为自己把这个孩子生下来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总觉得是自己的过错,内心非常的愧疚,总想方设法去弥补,所以就会无原则的迁就孩子。 百依百顺,娇惯溺爱,使孩子养成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固执,任性,发大脾气,哭闹,不讲理等等。 3 爱面子,担心他人的看法 有的家长爱面子,对外隐藏自己的孩子,不想让别人知道孩子是孤独症。 包括家里的亲戚,最好的朋友。平时很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也很少串门,即使外出,也要走到较远人少的地方,担心碰到熟人,自己面子上过不去。 4 不接受,直接放弃 有的家庭在孩子诊断后,大家意见不同尤其是特别年轻的父母还没做好准备,孩子就出生了,自己又没经验,不会带孩子,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埋怨,经常吵架,谁也不想为孩子付出。 甚至,最后导致父母离异或者是再生二胎,把孩子丢给老人或请保姆照顾。老人的精力又有限,为了孩子听话不闹,有的人就会毫无原则的去满足迁就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久而久之孩子不但进步慢,还养成了很多不良行为习惯。 5 将错误归咎于他人 有的家长虽然带孩子去训练干预,但有时孩子不配合,哭闹或训练一段时间进步不明显,家长就着急上火,出现不耐烦的情况。 或找出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认为是机构老师不够专业,很快又换机构。殊不知孩子又要重新去适应老师适应机构。有的家长一年之内反复多次换机构,调换老师。家长不去找自身的问题,总去错怪别人,找别人的问题。 6 急功近利导致失败 有些家长嫌麻烦,自己不愿训练,回家也不复习,也不愿学习训练方法,不去参加机构的家长培训,认为自己都懂,训练方法也都会,但就是不愿自己下功夫,宁可花钱找机构训练,上午一家机构,下午一家机构,晚上再找家教训练,把孩子搞得非常疲劳,还越来越不配合。 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每天逼着孩子训练。最后看孩子进步很慢,觉得希望不大,就干脆放弃。 以上错误心态,请家长们自检一下,如果有的话,希望家长们尽量避免。 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后,很多家长不愿相信也不愿面对医生给出的诊断,心里还会怀着一线希望。 但是,我们要知道,家长在孩子的干预过程中起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家长的角色,没有人比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人比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更长。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面对与接纳,之后全身心的帮助孩子,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一步都不能停,一步都不能慢。 No.2 家长们要这样做 1 保证自身健康 家长要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其次是心理上的健康,也就是说家长的健康和积极的心态,是保证孩子进行干预训练的前提。 2 多与家人沟通 和睦的家庭、牢固的婚姻基础是保证我们孩子训练的重要条件,家庭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是必须的。在孩子干预训练中,家庭成员间最好具体分工,大家共同努力,面对孩子,积极寻求适合孩子的方法和策略。 3 求助专业,探讨孩子的变化 在干预训练的过程中,家长要采取积极的心态,要寻找专业的机构,在专业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不断去切磋、讨论你孩子存在的问题: 孩子目前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孩子的能力在什么阶段?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更适合他?等等。家长们要不停地和特教老师讨论,以及自己也要学会分析。 4 做正确的选择并坚持下去 我们之前有这样一个个案:孩子诊断并不晚,本来感觉这孩子的能力和他自身条件通过训练是能够回归到主流社会的,可家长看到孩子有了一点进步就托人找关系送进了正常幼儿园。 也有家长认为,这样干预孩子,进步太慢,还不如早点送去幼儿园让老师帮助教育。结果孩子到幼儿园不但没进步反而还退步了,家长觉得效果不好,又从幼儿园接出来,重新回到机构,这样一折腾,几个月的时间又消耗掉了,真的很可惜。 5 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孩子 在训练当中,一定要去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不是别人孩子用什么方法你孩子也一定适合,两个孩子程度不一样,表现的形式也不一样。甚至两个双胞胎出自一个妈妈的肚子里都表现得不一样,他俩的表现、能力都会不同,俩人都不会互相玩儿,只会去互相抢东西,交往的意识也非常的少。 所以,干预方法一定是匹配孩子的能力,是个性化,是定制化的。 6 家庭和学校同等重要 我们提倡以家庭训练为基础,当然也要兼顾机构里面训练的内容。 因为孩子不可能永远依托在机构里面训练,我们每一个孩子在机构训练的时间都是短暂的、有限的,而更多的还是在家庭里面的训练,家长伴随孩子的时间最长,对孩子的持续训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我们家长对孩子要有爱心、有耐心,同时还要有恒心,有信心,同时还需要有决心。我们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孩子将来在这个社会上能够生活得愉快,生活得有尊严有质量。 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来关心这些弱势群体的孩子和家庭,也同时呼吁政府、呼吁社会、呼吁爱心企业、爱心人士跟我们一起,为这些孩子,也为孤独症事业一起去努力,去加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