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的很多言行举止都会在不经意间受到家长的影响。 不要认为孩子进入了幼儿园或者小学,就可以稍微轻松一点了,其实挑战才刚刚开始。对于孩子们来说,过了幼儿期,进入童年期,情绪更加饱满,所需求的外界关注和家长相处方式也在不经意间发生着改变。 此时家长就需要格外重视了,因为童年时期是他们终身成长的基石,这个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在发展、成长了,自我控制力、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也开始有了萌芽。 就像幼儿园的孩子们对于收到大红花的荣誉感,对于学校亲子活动的重视,对于家长表扬和批评时会散发的失落或者开心等情绪,都是他们情感、价值、认知的一个变化。 他们不仅会对班级的小朋友有关注度,对于家长也就是他们最亲密的人,更有需求,他们会在意和父母交往相处时的社会形象和地位。 这个时候父母一定不要忽略孩子们发出的情感诉求,或者对于他们粗暴拒绝,因为你的一些不在意的行为举止,很可能影响他终身的自信与人际交往。 固然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养方式,在孩子入学后,首先会出现的就是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减少,这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为父母减轻了照顾孩子的负担。 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也是一场日久渐深的疏远,意味着他们在学着成长,慢慢独立直到离开父母,成为我们现在的角色。 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疏导,让他们了解到我们的爱与割舍,不是抛弃。 另外,当孩子入学后,很多家庭还会面临另一个现实——学习。 幼儿园时,关注他们学习做游戏、生活自理能力、情绪和兴趣;小学时,关注他们的学习文化课只是、同伴关系、情绪和兴趣。 这从而也会从产生一些问题,比如认为他们年纪小,替他们做决定,对于孩子来说是对他们的控制,父母还会语重心长告诉他们是为他们好,所以要听爸爸妈妈的话。 其实,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了,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他自我认知和价值感产生的时期,父母的一味把控,很可能让他们情绪沮丧,这些情绪和内心的感受会告知他们是不被尊重的。 比如,他和某个小伙伴玩,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的归宿感正在从家庭转向社会,对同伴有着精神寄托,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孩子们在与人交往中认识自己和促进自我良好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父母这时候不能强加干预他和谁玩,不和谁玩,需要正确引导帮助他建立适宜的伙伴关系。 并给予积极地协助和教导他遵守规则、主动承担责任、善于团结、乐于助人等良好品质。 还有,在幼儿园阶段可以父母掌握主动帮助他们做决定,但进入小学后一定要让他们拥有一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让他们为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这样成长的孩子,在长大后才能够有良好的品质、判断力和辨明是非的能力。 所以,家长们在日常亲子相处中,一定要根据孩子们的成长释放权力,及时调整亲子相处模式,这样才更有利于家庭和谐,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