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时期的阅读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一生。这个时期所养成的认知、想象、表达等综合能力对我们日后的学习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养成阅读习惯的最佳时间,一个是现在,一个就是幼儿时期! 但是孩子的阅读兴趣不高?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效果? 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家长和环境的引导问题! 接下来这篇文章,将带您分析如何更好地养成孩子的阅读习惯,希望可以为您带来帮助! 那么,家长和环境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一、家庭普遍缺乏阅读环境 《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从成年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虽较2020年的4.70本有所提升,但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阅读的环境。就目前的生活水平来看,大部分家庭的藏书量足够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但是家庭里没有读书氛围、家长没有真正的阅读行为则掣肘了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孩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模仿父母的行为,如果家长们只是自我感动地给孩子不断地买书,把督促孩子阅读误认为是陪伴孩子阅读,孩子本身很难对书籍产生兴趣。 二、幼儿园缺乏阅读资源 阅读这件小事,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的需求。学校或者是幼儿园的书籍数量和类型,很难为孩子们提供充足的、可选择的阅读资源,大部分学校和幼儿园甚至没有购买图书的专项经费。虽然在国家大力倡导下,在社会各界努力下,大部分幼儿园都会举办“图书漂流”或“图书置换”等活动,来发动家长或者孩子充实幼儿园图书角的藏书资源,但效果仍然甚微。 《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试用版)》建议,幼儿园班级图书角投放的图书量,应达到人均3本,每个主题的图书量应为至少3至5本。就目前缺乏分类规划、品质规划的幼儿园图书角而言,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要。 分析完了以上问题,那再来说说解决的建议! 一、家长自身做好孩子们的表率 与其大量购买育儿专家、育儿博主推荐的书籍,家长们不如先给自己选择一部真正喜欢的书籍。亲身体验如何培养好自己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们的感受,从而去指导、影响、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们在有着良好阅读氛围的家庭环境中,自然可以学会阅读、爱上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受益成长。 二、改进指导孩子阅读的方法 不依赖幼儿园、学校的教育,家长们需要关注孩子每一个阅读阶段。幼儿时期,孩子们是无法自主培养或者提升阅读能力的,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们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当孩子进入图片期、故事期的阅读阶段时,家长们可以尝试用声音或者形象扮演等方式,启发孩子思考故事。还可以根据图书主题去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与孩子时刻保持沟通交流,知晓孩子们的想法,引导他们观察绘本画面、感受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让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与成长。 阅读习惯,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书中或许没有黄金屋,但是却总有面对人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