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00多名农业专家迎“热”而上 湖北日报     2022-08-17 12:34    

高温少雨天气仍在持续。正值秋粮生产的关键时期,连日来,湖北省农科院紧急调动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联盟2000余名专家,深入全省各地农作物重点生产基地、企业、大户,开展抗旱减灾科技服务,开展生产自救,力争把高温干旱给全省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线上线下六个专家服务队齐发力 “应灌尽灌、能灌尽灌,特别是水稻处在抽穗和灌浆结实期的田块要灌深水降温,田间保持8到10厘米水层。”8月11日,洪湖市乌林镇周家坊中稻基地,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院长游艾青查看完水稻生长情况后,向种植大户反复叮嘱。根据我省高温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实际,七月底,省农科院迅速成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兽医、果树茶叶、中药材、农业信息6个专家服务队,发动各研究所、市(州)农科院、专家大院,迅速对接全省各地农业部门,以现场走访、视频连线等形式,开展风险研判和技术服务。 中稻是我省面积最大、单产最高、占比最重的粮食作物,常年产量占我省粮食总产一半左右。保中稻就是保粮食安全,自8月初以来,省农科院水稻团队兵分多路,与中国农科院科技小分队、省粮食生产专家组赴鄂西北高温干旱重点区域、江汉平原和鄂东粮食生产地区,在田头联合“会诊”,指导农户针对性开展调水抗旱、深水调温、叶面喷施调节剂、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为抗干旱保秋收撑起科技“保护伞”。 一些特色农作物也经受“烤”验。在我省生姜主产区——来凤县,经国家生物农药中心专家指导,当地姜农连续多日利用夜间灌溉浇水等方式抗旱,生姜长势逐渐恢复。高温季节,病虫害多发。近两日,多位专家通过微信群、QQ群提醒大户,抗旱同时要管好人、姜、土、水,防控好姜瘟病。 抢打五口机井为科研田“解渴” 高温下,庄稼田焦渴难耐,科研田也不容乐观。 8月15日下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的省农科院金水科研基地,只见不少果树叶片已因高温而灼伤。这里占地3000多亩,拥有国家果树种质武昌砂梨圃、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湖北省茶树种质资源圃等重量级资源圃,保存有珍贵果树、茶树资源数千份,承担着保护国家果树种质资源的重要使命。同时,经长期投巨资建立起的柑橘、桃、梨、葡萄、茶叶等各类科研试验田、示范田,一旦受损,将影响多年科研进展。连日来,该院果茶所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抢打五口抗旱机井,缓解基地旱情。大力开源的同时,努力节流。基地除租用街道环卫车洒水外,还组织各团队在试验田采取树下覆盖秸秆、改漫灌为滴灌等方式,集约利用水资源。该院柑橘、桃、砂梨、葡萄等各团队科研人员每天轮流在基试验田值守,观测资源长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晓洪表示,旱情就是命令!各专家服务团将扑下身子,深入一线,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等绿色高效农业新技术,帮助各地抗旱保产,确保实现科技减灾、科技保供。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