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幼儿园开学前,如何与孩子第一次说再见? 网易     2022-08-18 22:59    

当孩子即将开始幼儿园的生活,家长们似乎有着复杂的心情,一方面对于孩子的成长进入到下一阶段而感到开心且兴奋;另一方面,似乎这样的开心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忧虑:孩子能好好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吗?以及我们能适应孩子去上幼儿园之后的生活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幼儿园入学这个话题,以及如何与孩子第一次说再见。 一、It's OK not to be OK First Point 进入幼儿园,意味着孩子将要离开信任的养育者,同时面对来自全新环境的挑战。我们可以想想,当我们第一次做某件事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是不是也有一些焦虑呢? 如果在做一件新的事情,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地方的时候,我们成年人都会感到一些焦虑。那么,当孩子第一次踏入幼儿园的大门时,产生分离焦虑是多么自然的一种情绪。 分离焦虑这个名词在《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孩子在他们信任的养育者离开时会变得烦躁不安(Berk, 2021) 如果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没有上过早托班,他们一直都生活在父母或者其他亲近家人的庇护与陪伴之下。上幼儿园对于孩子们而言,意味着离开熟悉的、信任的养育者,独自面对一系列全新挑战:比如,与陌生人社交,切换游玩方式,适应全新的时间安排。在这种转变中,产生焦虑情绪是很正常的。 同时,环境的改变也会给孩子一些压力。人际关系领域专家Rashi Sharma指出,学龄前阶段,让孩子处于一个安全的、对其成长有积极意义的环境中是至关重要的。当环境发生变化,则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情绪。在幼儿园里,孩子不仅刚离开熟悉的养育者,还需要适应全新的环境,这对孩子而言的确是一大挑战。 儿童心理学家Neha Navsaria博士指出,孩子面临分离所产生的焦虑感受不全是坏事,当孩子离开父母,表现出焦虑情绪时,实际上是在表达对于父母的爱,这说明你们有着非常牢固的关系。所以,当孩子们说,“爸爸妈妈,我不想去上幼儿园”时,并不一定是孩子性格软弱,不敢接受挑战,也不能被简单理解为他们完全适应不了新的环境,他们的情绪正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当然,家长们通常都很希望孩子们能够开心、勇敢、充满好奇和期待地开启幼儿园的生活,那让我们首先一起来聊聊面对分离,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和孩子可能存在的情绪。 二、分离在即,如何处理 自己和孩子的情绪 Second Point 从今天起,尝试看见孩子的情绪 如果你就要送孩子去上幼儿园了,孩子却说“我不想上幼儿园”并开始哭闹,你可能会有些失望,或者有些无奈。很多家长也非常关心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呢? 首先,孩子的情绪是需要被父母看见的。当你在看见、认可孩子情绪时,实际上是在与孩子建立联结。 神经科学家Alex Korb博士说:“压力过大时,大脑会条件反射一样地表现出战斗或是逃跑 (fight or fleet)的本能,这时,负责情绪管理的前额叶不再工作,我们完全被冲动和习惯控制了。而当大脑中负责情绪的部位,也就是“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处于高负荷的时候,你的理智思考能力会被削弱。” 所以,当在孩子拥有强烈情绪,面临过大的压力时,大脑的前额叶“暂停工作”养育者此时可以做的,是建立起情绪联结,让孩子的情绪被看见,他们才能重新回到安全的状态。 在幼儿园入园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孩子可能一直都呆在父母身边,我们也就没能意识到孩子缺乏安全感这个问题。如果你现在发现了这个问题,那么从今天开始看见、接纳孩子的情绪,也为时不晚。 由墨尔本大学Sophie Havighurst以及Ann Harley教授开创的Tuning in to Kids情绪智力亲子课程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些情绪处理的具体建议。当孩子有情绪时,家长可以尝试如下几点: ⭕ 尽可能在孩子情绪升级前及时看见他们的情绪; ⭕ 把孩子的情绪看做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和帮助孩子学习的机会; ⭕ 理解、接纳、认同孩子的情绪,并且与孩子的感受产生共鸣; ⭕ 和孩子一起反思刚刚经历的情绪,帮助孩子用语言描述他们的情绪; ⭕ 最后,通常是在孩子强烈的情绪逐渐平息后,协助孩子走出情绪困扰并寻找问题解决的方式。 当孩子有强烈情绪时,父母可能会有一些下意识的应对方式。我们有可能会通过“忽略”来应对孩子的情绪,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别哭了,待会放学给你买你最喜欢的玩具”;或者我们可能也会“指责”孩子,“你怎么这么胆小不想去上学?”但往往,这样的处理方式可能并不能真正让孩子感觉到情绪被看见,孩子也可能不会更好地面对存在的问题。 那么如果希望孩子感受到他的情绪被看见,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例如,我们可以陪伴在孩子的身边,给与孩子支持与关注。或者,也可以通过语言向孩子表达,此时此刻,你看到了孩子的感受:“你看上去有点失落”。也可以通过语言表达你的尊重与理解,“没关系的,在爸爸妈妈面前你完全表达你的心情。如果宝宝要离开爸爸妈妈,去幼儿园度过一天了,有些不安,也没有关系,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应对。” 当然,做到上述这一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我们尽可能地去了解、感知自己处理孩子情绪的方式时,就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面对分离,父母也需要照顾好自己 同时,面对分离,不仅仅是孩子会有情绪,家长面对这样的变化也可能产生情绪。 Navsaria博士指出:家长面临与孩子分别产生焦虑是很正常的。对一些父母而言,这意味着孩子进入下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中可能也会掺杂着一些失落和悲伤的感觉。比如,我的孩子不再属于这个年龄段,他们正在不断前进,同时也在和父母渐行渐远。 当你发现自己为孩子即将去上幼儿园而感到焦虑时,不妨试试这些: 感知你的情绪 我们不需要逃避,也不必为自己的情绪而觉得不好意思,或是干脆否认情绪的存在。我们完全可以在当下感受与孩子分别自己心中的起伏,这一切都源于你对孩子的爱。 想念小纸条 当你十分想念孩子的时候,可以在小纸条上写一些你想说的话,把这些充满爱意的纸条放在孩子的午餐盒里或者包里。你可以提前拜托老师,在孩子特别想念家人时,读给他们听。 远距离拥抱 当你特别想念孩子的时候,可以以你最饱满的热情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想象自己正在拥抱孩子,孩子也正在充满爱意地抱着你。你也可以试试对着孩子的照片聊聊你现在的心情,说出你的想念。 此外,专家也建议爸爸妈妈们可以多多与幼儿园老师沟通,与有经验的人沟通能够很好地舒缓紧张情绪。与老师沟通时,也可以多聊聊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让老师更了解孩子,从而为孩子创建一个更加温暖舒适的环境。 三、入园准备指南 Third Point 当然,除了应对与解决自己和孩子面对分离所存在的情绪问题,Parent Lab也为大家准备了实用的入园指南,可以在孩子距离上幼儿园还有一段时间时试试看,让孩子身心都为上幼儿园做更好地准备: 提前了解幼儿园时间安排,调整孩子的作息 可以提前让孩子的时间表与幼儿园的作息相符合,在距离幼儿园入园还有一段时间的情况下,让孩子适应规律的起床、吃饭、活动、睡觉的日程安排。 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有所期待 我们可以跟孩子聊聊幼儿园里即将会发生的有趣故事,可能会交到的新朋友们。 如果有时间,也可以以孩子为主角,以新的学校为故事背景,制作一本幼儿园故事书。可以在笔记本上贴上幼儿园各种设施的照片,串联成孩子在幼儿园里的一天,并在图片旁写一些简单的描述,关于在这个场所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爸爸妈妈们可以让这一本小故事书陪伴着孩子,我们也可以常常和孩子一起阅读。久而久之,孩子很有可能会对即将到来的幼儿园生活感到兴奋。 和孩子预演幼儿园的一天 我们可以提前观看一些幼儿园相关的书籍或者影视作品,也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幼儿园实地考察。问问孩子最喜欢幼儿园的什么设施,是阅览室、教室、还是操场。 在爸妈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也带着孩子一起做一些幼儿园里的活动,跟孩子们提前预演上学的一天。 设计一个快速高效的送娃路线 提前跟家庭成员们一起设计一个简单、快速的接送孩子路线。并且,每天接送孩子的方式尽可能地保持一致。 在送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给孩子一些积极的鼓励:“今天也会是特别棒的一天”“这所幼儿园太棒了”等等,尽可能地减少“你太不听话了,今天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让老师好好管管你”这样的心理建设。 四、依恋:用爱浇灌 面对世界的勇气 Forth Point 如果你按照我们的“入园准备指南”实施了一段时间,你的宝宝在初入园时很有可能会更快更容易地适应。但有时候,即使我们认为孩子已经准备好了,我们也准备好了,我们还有可能会面临一些难以避免的烦恼。 甜蜜的烦恼:亲密与独立 相信不少爸妈都经历过这样的疑惑:担心孩子和自己太亲密,到了该上幼儿园的时候害怕孩子离不开自己;或者觉得孩子太独立了,仿佛不需要自己似的;又或者卡在了中间,享受孩子和自己的亲密无间,但又期待他到了上幼儿园那一天,飞速转换成“独立”模式,开开心心地去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 前不久,一位家长与我们分享了她的烦恼:四岁的孩子不愿去上幼儿园。她非常烦闷,认为这或许是孩子太粘人而不独立的信号,犹豫着是否应该让孩子更独立一点,而不是太依赖父母。 看到家长的这个疑惑,我们认这或许是一个和大家聊聊我们与孩子的依恋关系的好时机。为什么会选择在幼儿园开学前这样一篇文章中和大家聊依恋关系呢?有两个原因:孩子和主要养育者的依恋关系通常在0-2岁就会逐步形成;孩子和主要养育者的依恋关系对于孩子在幼儿园的状态有着一定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依恋风格没有“好”与“坏”之分) 短期来看,虽然一个与主要照料者有着安全依恋关系的宝宝去上幼儿园还是可能会又哭又闹;一个有着不安依恋(尤其是回避型依恋)的孩子说不定会“乖乖地”走进幼儿园的大门,仿佛离开站在门口的爸爸妈妈不是一件大事似的。但长期来看,安全依恋型的孩子会更容易适应幼儿园并在幼儿园阶段收获更积极的社交关系。 那么我们还可以简单地认为这个会哭闹的安全依恋孩子太粘人了,不够独立;而有着不安全依恋的孩子是一个“懂事”,“独立”的好孩子吗? 显然这个问题并不能这样一分为二地简单回答,这背后的逻辑就可以用这个全球性的、科学的、长达70多年的研究——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来进一步说明。 亲子依恋与幼儿园 依恋是人与生活中特定人物的一种强烈而深刻的情感联结,跟依恋对象互动会带来愉快的体验,面临压力时会从这个人处得到安慰。儿童会与主要照料者形成依恋关系,通常情况下会是他们的父母。 依恋的形成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从长远来看,在幼年时期与主要照料者形成了安全依恋的孩子,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容易地与他人建立更健康、积极的关系;在幼儿园阶段,孩子将更加自信,拥有更复杂的自我概念,还能够更好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更好的理解别人的情绪。除此之外,有着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会更加的自律,拥有更有效的社交技能和较强的道德责任感(Berk, 2021; Hoffman, 2020)。 安全的依恋建立在敏感、积极、同步的亲子互动上。所以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有着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和父母的情感是很温暖深厚的。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和父母待在一起感到愉快舒适的孩子一下子面临长时间分别,的确非常有难度呀。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安全的依恋关系还带给了孩子稳定积极的内部心理作用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让孩子能够相信父母是温暖和支持的,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在那保护守候着他们的。他们坚信他们的安全港湾就在那,所以孩子即便在初入园的那些天因为舍不得而哭哭啼啼,相信过不了多长时间,他就能开心地和爸妈说再见啦! 所以,只要我们对孩子尽力做到温暖、敏感、同步的照料,其实就可以稍稍放下那颗悬着的心。第一次去上幼儿园的孩子有小情绪、不情愿或者哭闹都是OK的,能一下子就开开心心地走进幼儿园大门也是OK的。无论孩子是哪一种表现,无论孩子曾经和我们是什么样的依恋关系,我们都可以从现在、此刻开始,用我们的爱和关怀给他们更多的力量去面对新鲜的世界。 如果你和孩子即将、或正在面临入园分离焦虑,我们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实用建议。试着去看见孩子和自己的情绪,接纳分别,也是在拥抱孩子的成长。或者,如果你和孩子已经经历过入园分别,也非常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送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时,都有什么样的感受。 本文合作专家: Rashi Sharma 人际关系领域专家 对于学前阶段的孩子,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孩子们能从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每一件小事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Marie Lister 早期教育及早期特殊教育专家 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孩子而言很重要的成长也包括学会在任何学习环境中为自己发声,能够提出问题,寻求帮助,应对冲突,并逐渐发挥领导作用。 Neha Navsaria-Kirtane 儿童心理学家、心理学副教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治疗师 当孩子离开父母,表现出焦虑情绪时,实际上是在表达对于父母的爱,这说明你们有着非常牢固的关系。 ‍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