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子女一场,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一场修行。 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说: “育儿简直就是世间最典型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件。” “成人在孩子小时候给了他多少幸福,他将来就让你有多幸福;给了他多少快乐,他将来就会带给你多少快乐。 同样,在孩子幼小时你给他多少不快乐,他长大后就会还给你多少不痛快;你对他的心理有多么不在意,他就让你的心理面临多少崩溃——这些还报,不仅对等,甚至是几倍。” 一个10岁孩子的妈妈丽君,在接受心理辅导时说: “我儿子10岁了,已经有将近一年不上学了,这对于我们家来说是一件特别特别大的事儿,为这件事我们全家都崩溃了!” 其实那个不上学的儿子是个小天才,不仅计算能力很强,动手能力也非常强,比如家里什么东西坏了,修一修还拿到淘宝去卖,也会赚钱……但这孩子就是一个不去学校上学。 孩子妈妈最大的一个困惑是:孩子IQ很高,但她就强烈地觉得,她孩子应该跟别人孩子是一样的,不用比别的孩子强。 总之,一说她孩子是天才,他妈就快崩溃了,心里面特别特别难过。 这要追溯到妈妈的原生家庭,在妈妈的原生家庭里被灌输的就是:一直觉得别人的看法或想法高于一切。 妈妈有了孩子后,对孩子的教育和她小时候的教育如出一辙。 拿老师的话当圣旨一样,特别在意别人,尤其是老师的看法。老师说孩子的字写得不好,就让孩子一遍遍的写,结果孩子晚上回来开始做噩梦,都在哭,说妈妈我不要写字、不要写字…… 最后就坚决不上学了。 教育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给孩子种下的是什么?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充足的爱和自由,然而他们给孩子的却是过多的管制和繁琐的规矩。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开朗、自信、有创造力,然而他们却教给了孩子过多的谨小慎微和唯唯诺诺。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心态平和、淡定宽容,然而他们却传递给了孩子过多的焦虑和坏脾气。 自由滋生自觉,欣赏产生自信,信任培养自律,宽容营建自尊; 控制就是诱惑,担心就是诅咒,严厉就是削弱,唠叨就是扭曲。 和孩子相处中,输入多少前者,就收获多少后者。 真诚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静下心来想一想: 你带给孩子的究竟是什么?你究竟给孩子做了什么榜样? 毫无疑问,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那什么样的孩子才是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呢?怎样才能让孩子获得幸福快乐呢? 尹建莉老师这样说: 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在生活中获得了尊重,所以他学会了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他在生活中体味了宽容,他做事就不会小肚鸡肠、颐指气使、心胸狭隘;他在生活中很少受到干涉,所以他拒绝干涉,不要别人干涉,也不去干涉别人;他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他就获得了把控自己的力量,不被坏习惯操纵,有力量选择健康的东西。 负面思维太重了,会吸引负能量。内心自信的孩子自带正能量。家长不欺负孩子,孩子就不会受到欺负。给孩子爱和自由,这是最好的防护装备。 听过这则童话吗? 一个孩子被不小心碰伤,一伙儿生意人在他的伤口上绣花,然后向世界展示:看!多么精美的图案、细密的针脚、无比费心费力,对孩子是真有爱,让人感动。 然而没有人在意孩子被迫忍受的一针又一针的疼痛,痛到麻木……在一片感动声里,孩子的心被永远封印在那带有美丽绣花图案的皮囊里。 有多少父母,在有意无意地做着上面那些“生意人”对孩子做的事? 他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为了你以后获得自由,现在就要牺牲你玩耍的自由来学习,应付考试; 为了你以后免受别人的唠叨和管制,你现在就要忍受我的唠叨和管制…… 试想从来没有获得过自由的孩子,长大后又怎么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呢? 从小生活在唠叨和管制中的孩子,长大后大多会成为暴力教育的追随者。 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可以说是家长们最喜欢用的三个教育方法了。 然而,你是不是也发现了,这三个方法对孩子基本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往往还会激起孩子的逆反。 许多家长喜欢给孩子“讲道理”,事实上这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大事小事都要告诉孩子如何做,以道理压人,或强迫孩子接受一个“道理”,这都是在使蛮力,是思维懒惰和粗糙的表现,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之扣越系越紧,越系越难解。 凡事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宽容、做榜样是上策。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三种对孩子无益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糖果、游戏对孩子有天然的吸引力。有天然的吸引力,说明孩子需要。 孩子的需要被满足了,这个需要就会是爱好和生命的享受。管得多了,需要就变成“瘾”,就成病态了。 一切不耐烦的、严厉的、威吓的、贬损的、失望的话语都带着苦味,会损伤孩子的元气。 儿童需要糖,生理如此心理也如此,所以要对孩子“甜言蜜语”。 “婆心”则是在“苦口”之上又加了一层居高临下的不平等。 所谓“劝导”,不过是其中一方利用地位或身份优势,企图指导和控制另一方而已,所以这样的沟通和交谈只能让说话的一方占尽优越感,听话的一方充满压抑,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 苦口婆心的教导一点都不值得赞扬,它耗费了双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对于问题的解决却没什么建设性。 不去要求孩子,凡事让他自己做主,总是看见他的好,忽略他的“问题”,他就不会得焦虑症;同样像对孩子一样对自己,就能缓解自己的焦虑。 遇到事情让孩子自己决定,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很有主见。 家里给孩子定规矩太多太细,就是把孩子关进了心智囚牢。孩子忙于上各种课外班而没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把孩子的理想蓝图一点点擦去。凡事都要告知孩子应该怎么做而见不得他犯错误,就是把孩子的自主意识一点点捣碎。 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就是给了他驰骋的大地和翱翔的蓝天。给他爱和快乐,就是为他的心灵田野洒下了阳光和雨露。 凡事让孩子自己选择,且愿意接纳他的一切过失,就是在培养一个内在独立、有能力的人。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想把孩子教育好,首先家长自己要成长。 奥地利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说: “真正影响孩子的是,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所有的教育其实都是自我教育,孩子在环境中教育他自己。 身为父母、老师,我们只是孩子环境中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尽可能让自己成为最好的环境,耐心唤醒儿童的观念及感受,唤醒那些必定会发芽、成长的灵魂。” 所以,如果你暂时还不知道教育孩子的具体做法,就先做好你自己就好了。 家长如何自我教育呢? 请从你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分“痛苦”“不安”“烦恼”“焦虑”的负面情绪开始,这些都是你学会“爱自己”的切入点。 怎么才算爱自己呢?如果你认为是做些平时舍不得或不敢做的事,可不能算哦! 每个取悦自己的行动如果总是尾随一个不安,心底升起一缕自责,那你对自己所谓的爱只不过是打一巴掌揉三揉,表面上在爱,心底深处还在自我攻击。 消费和节俭并不对立,重要的是要为爱自己买单,不为虚荣掏钱。某个东西(品牌)即使没有人识得,也愿意买,那就是真爱了,即使多花点钱也不必心疼。 爱自己在技术层面的操作,就是少用脑、多用心,尊重感觉。 任性不是胡作非为,而是最大化地尊重自己的天性和感觉。人若不从每件事上尊重自己的感受,完全被外界和他人左右,就是在不断欺负自己。 任性和堕落是一个人对自己完全相反的两种态度,是呵护和放弃的区别,黑白分明,水火不容。 每一样事物都是从年轻时开始,经由时间的投资慢慢变现的。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起点,只要从现在开始爱自己,都是不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