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司登的钉钉之旅:中国服装企业教科书式的数智化转型 百家号     2022-08-31 21:22    

顾客在品牌店里量身定制一套服装需要多久? 做工简单的休闲服装大概十几天,做工复杂一些的西装需要一个月。而波司登的答案是,14天。 为何做工更复杂的羽绒服,需要的时间却更少?这源于波司登近年来大力开展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 实际上,波司登的每件羽绒服从生产到抵达消费者,背后都是一段数字之旅。而其作为有着46年历史的老牌国货,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低谷磨砺后,能撬开高端化的大门,更离不开数智化的助力。 01、国货翻身,密钥在数据中 2018年之前,人们说起波司登,仍停留在过去的刻板印象上:小时候穿的,暖和但臃肿。就连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高德康也承认,“原来的波司登都是老年人、中年人买得多。” 此时,全国居民消费升级势头不减,人们在追求保暖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设计和裁剪。这让被打上了“土”和“丑”标签的波司登,销量不断下滑,一度徘徊在生死边缘。 但是2018年过后,波司登开始频繁出现在纽约、米兰等国际时装周上,并邀请了LV设计师、Ralph Lauren前设计总监等国际设计师前来助阵。曾经又“土”又“丑”的波司登,变得时尚了,营收也跟着水涨船高。统计显示,到2020年,波司登羽绒服销售额、销售量在全球同时位列第一。 波司登打了一场漂亮翻身仗。而赢得这场战争的关键,在于它找到了一把新钥匙——基于数据和技术捕捉市场需求,以及能够打磨这把钥匙的最佳伙伴——阿里。 高德康一直想把波司登打造为一个代表年轻的生活方式品牌。要实现品牌形象的转变,就必须要清楚消费者的需求,满足他们的需求,并让他们感知到变化。 消费者是谁?他们想要什么款式?他们喜欢什么时候在哪里消费?……以往,公司对消费趋势的预测,大多靠经验。然而,服装销售与生产往往有长达半年的时间差,经销商也会提前4-6个月将货订好。大半年之后,款式是否已经过气?天气又如何?没人知道。 由于线下与线上的数据未打通,生产与销售不能立于同一时间线,营商行为就像是一场赌博。届时,如果预测对了便供会不应求,如果预测错了就只能积压在库房里。也因此,库存一直是服装行业的魔咒。2013年前后,我国的服装行业曾爆发了一轮库存危机。当时业内流传一句调侃:即使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停产,光是仓库里的压库货,起码还能卖上3年。 “这个数字时代,智能技术可以分析出接下来怎么做,做什么款式,我认为这使我们看到了希望。”高德康说。 到2019年,阿里巴巴推出A100战略合作计划,旨在为企业提供涵盖销售、物流、供应链优化、支付、营销等服务的一站式数字化解决方案。高德康毫不犹豫的选择加入该计划。也是这一年,高德康明确了波司登数智化转型的战略目标,亲自带队并坚持推进。 到2020年初,波司登与阿里云、奇点云合作建立数据中台,打通了全渠道数据,以数据赋能消费者研究、商品企划、渠道匹配等业务创新,这让波司登的一件羽绒服何时出现在何地,都有了数字化的依据。 “波司登用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的工作流程,整个线上线下都会有来自用户端信息的反馈,设计(师)也会充分去做解读,然后便于我们设计能够更加了解用户的痛点。”一位设计师说。波司登面对市场时“胸有成竹”,这是因为真实的市场数据在反向影响企业的决策。数据显示,其首铺准确率提高了79%,拉补效率提升了60%。 02、流程协同,数字化起飞 早在2013年,波司登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时候,同一件产品,有的门店缺货严重,有的门店却卖不动,甚至出现了仓库积货。内部分析,这是结构性缺货,也就是说货物充足,但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消费者有需求的地方。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对于一家有着几千家门店的品牌商来说,想要做到精准地预测在什么时间、把什么货挪到什么地方,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这也就导致了人、货、场三者错配的问题。 而且,由于零售行业链条长,包含了设计、物料采购、生产、仓储、销售等众多流程,还需要上下经销商的协同。整个链条的反应时间特别长,即使销售端发现缺货,等反馈到生产端,生产端再做出产品后,可能就已经换季了。 因此,如何打通前端销售、中端库存和后端生产流程,提高信息的一致性与共享性,也是零售业共同的痛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波司登基于阿里云搭建了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2021年7月,波司登集团与钉钉达成专属钉钉合作协议,基于专属钉钉打造统一数字化工作平台,实现组织、业务数字化,首期2万人上线。 这就使得,每个环节的人都不需要再去割裂的系统里查数据了,要找的人、要看的数据全都可以在钉钉上查到,随时看得见。通过与阿里云的合作,波司登将的原本分散在各地的仓库、门店的库存数据,以及和线下割裂开的线上库存数据,全部都“聚拢”在了一起。而钉钉作为数据汇总的枢纽,所有高管都可以通过钉钉的高管看板了解所有品牌的销售情况。颗粒度可以详细到每个门店的实时销量、库存等,系统还可以设置预警向相关人员推送。 “腰身再放大1CM可以吗?”波司登西单旗舰店里,一位店员正在给顾客量身定制羽绒服。量好尺寸后,该店员打开钉钉,开始填写版型、尺码等信息。 据她介绍,填报后,这个订单便会流转至总部的技术部门,由技术部对订单进行评估,确认可做后,就会把吊牌、面料,生产工艺配送至工厂进行生产。波司登羽绒服生产线已经实现了全自动面料缝制、智能化精准运输、智能流水线人工合成,称重精度可达0.01g的新一代充绒机为这件定制化羽绒服快速、精准地充绒。 工厂按照钉钉上的成衣生产系统,填报以上各个流程的生产进度、添料补料情况,并通过品质管理填报巡检、线检等品控情况,送入一体化成品运输,整个流程精准检测、零误差。14天内,这件量体裁衣生产出的羽绒服便能送到顾客手中。 在数字化的运营下,波司登的存货周转天数也不断的下降,即使与大众休闲服饰品牌对比,也毫不逊色。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波司登库存周转天数为150天,较去年同期又下降了25天。 03、云钉一体,数字化只需一个APP就够了 “传统企业走向未来,必须要改变原来的观念。而且不是拍脑袋,要用数据来分析,特别是服装行业,做不好就压货,做好就抢购,所以要把握数据分析。”高德康说。 实际上,高德康一直非常注重数据的作用。在还没大数据概念的1997年,他就提出在羽绒服吊牌的底里放条形码,晚上人工统计数据,实现了手工的数据化。到了2011年,波司登开始导入ERP信息系统,并开启电子商务平台。到了2014年,波司登又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集成。 波司登的数字化建设一直持续的进行着,但有个缺点——各个业务板块是分散的,烟囱林立,支离破碎,不成体系,难以协同。 这也是中国企业在过去的信息化建设中普遍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有技术实力的中大型企业,上了WMS、MES,又上ERP、ERP、OA等系统,以为完成了数字化转型。然而,企业在多年IT建设后,会发现信息化系统烟囱林立,维护成本高昂,二次开发费用高,交付周期长,推倒重来更不现实。 如何把已有的服务中心、数据库连接起来、共享起来,也成了中大型企业最关注的问题。波司登集团有市面上最先进的IT团队,也会被这个问题困扰,亟需一个足够开放的APP,集成这些行业里最先进的自建系统和个性化应用。 这与阿里提出的云钉一体的概念不谋而合:钉钉作为PaaS化底座,可以把云的能力更简单地提供给企业,令企业可以基于统一的云、数据平台和应用平台,开发专属的业务应用。 在过去一年,钉钉开放了更多的API接口、放宽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入驻条件、降低ISV抽成比例。“通过开放更多接口,让企业自己决定,它该怎么做。”钉钉总裁叶军提出钉钉生态战略的两个“优先”——坚持PaaS化优先和坚持生态伙伴优先。 作为云钉一体的客户,波司登通过钉钉的PaaS底座,将OA系统、数据平台、业务系统等各种自研或者购买的应用和系统,逐步实现统一集成。不但实现了充分“利旧”,还并将前端零售管理、后端商品管理以及经营数据都被搬到线上,从开店审批,成衣生产,入库,品质管理检验,货品物流查询,到店销售,销售数据,库存数据(波司登DATA 看全局 ),都通过钉钉实现闭环。 波司登执行总裁助理兼CIO戴建国表示:“专属钉钉将全面覆盖组织和业务,在提升管理效能的同时,打通渠道数据、驱动线上线下相互赋能。让每一个员工都能通过简单、高效地工作激发自身创造力。” 据悉,除了在企业内部推广应用外,基于生态共生协同发展原则,波司登还基于专属钉钉全力支持经销商、供应商、生产工厂等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业务协同,实现了品牌商、渠道商、供应商上下游伙伴间的高效协同。 今天,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业界共识,服装企业的“数智风”更是愈刮愈烈,众多服装企业都拿出了真金白银来建智能工厂、开智慧门店。但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很多企业依然处于探索期。 阿里研究院副院长安筱鹏指出,数字化转型中,企业要不断问自己:“在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动态竞争中,数字技术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到底有什么用?”因为企业能买来的系统,竞争对手也能够买来,所以,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企业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数据思维。 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升级的必然路径。面对转型机遇,我们看到,波司登通过与阿里的合作,打通了设计、生产、物流、销售环节,不仅解决了服装企业的痛点,更能“聪明地”感知消费者的需求,最终实现了数字化时代的新起飞。而其数字化转型之路,也为其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借鉴。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