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句话,孩子自卑30年:好家长,嘴上都有一条拉链 网易     2022-09-02 23:10    

hello,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豆芽妈妈。 中午班中餐,和几个要好的姐妹在一起边吃边聊,大家说到“美貌”的话题。 提起漂亮、养眼,同桌的小小真是个标准型的美女,走到哪都是回头率百分百。 但是这样一个大美女,对物质生活追求也不高,她一个城市姑娘嫁给一个村野小伙子,至今还没有自己舒适的住所,和公婆挤到村里的自建房里,等着拆迁。 “平时吃馍,我从来不揭掉馍皮的。就算溜的被蒸汽泡过了,我也没扔过。”她说。 小小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有着稳定的工作,面容姣好,个头一米七多。 我们都比较好奇,一般长得好看的,都十分任性、刁蛮,有着天然优势,她这不符合常理啊? “我小时候,可笨,也不是不用功,就是学不会。还不爱干家务,我妈总是说我,不爱干净以后找不到婆家。“小小调侃道。 ”别看我30岁了,其实,我一直都很自卑了。“小小强调道。 父母总说否定的话,会让孩子一生伤 父母无意间说的一些否定的语言,会给孩子带来不可磨灭的心灵伤害。 父母的本意是想”刺激“、激励孩子,正话反说,但是往往打击过度,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说,还容易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怀疑。 很多网友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自己的童年总是在父母的”语言暴力“下度过,成天过得战战兢兢。 美国育儿大师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倡要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语言教育孩子。 父母对孩子多使用肯定式的语言,会给孩子带来“心灵补给”和无穷的力量。 朱自清回忆起自己贤淑的妈妈,总是温柔地对待他,教会他做人的道理。 稻盛和夫在他83岁高龄那年,专门写了一本书《母亲的教诲改变我的一生》纪念母亲。他在书中他记述了母亲之爱,寻找到了自己成长的源头。对他来说,母亲是他一生当中功成名就的贵人,教会他自立、自主和自在。 说自己小时候很顽劣,总是无理取闹一哭就是两三个小时,但是他妈妈总是默默地看着他,轻声叹口气:“这样的孩子,以后会长成什么样子呢?”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说:“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条拉链,从不对孩子随心所欲地说话。” 那么,究竟哪些话,做家长的就算再想说,也要忍住、不要轻易说出口呢? 哪些话,做家长的不要轻易说出口? ①“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很多人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往事时,最瑟瑟发抖的就是这句话带来的杀伤力。 爱说这句话的父母,总是习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往往是自己孩子的缺点比别人孩子的优点,结果肯定是自家孩子“一无是处”。 本来是想激励,结果,事与愿违,孩子被越比越自卑,有的甚至一辈子都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需要用一生的时间走出和治愈。 ②“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父母在说这句话时的样子,一幅高高在上的道德审判官,其实就和孩子站在了对立面,对其进行赤裸裸的“道德绑架”。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所以你必须听我的。”有时候,父母就是这样强制和霸道,完全不够孩子们的感受,想当然地操控孩子的选择和人生。 ③“你可真笨/邋遢/没出息” 这也是“打压式教育”的一种典型,“无知”的父母更是容易“踩坑”。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质,都是那个最优秀的人,毕竟在生命最起初,我们都是那个亿万分之一经过无数次“竞争”脱颖而出的那个人。 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胆汁质,孩子的特质中藏着不同的“性格密码”,没有好坏之分。如果父母以偏概全,按照世俗的标准,不符合就“一棒子打死”,对孩子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父母”嘲笑“孩子不聪明、“笨得像猪”,嫌弃孩子不爱干净、邋遢,甚至预言她以后会“没出息”,都会极大错杀孩子的自尊心。 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讨好型人格和证明式人格。 前者,是向内压抑,遇事退缩、自我怀疑,需要不断讨好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一辈子都活不出自我;后者则是向外求肯定,总是想向别人证明自己,其实也活在一种不确定和不自信当中。 ④“咱家穷” 一种是总是强调父母赚钱多么不容易,要省着点花,说多了会让孩子产生内疚感。 《上班啦!妈妈2》中,元气美少妈金舒怀早上在一番打扮后,着急出门上班,女儿登登想让妈妈再陪陪她,口里喊着不让妈妈上班。 在一旁的姥姥接话说:“不上班,你吃啥,你怎么上学?” 顿时,登登不哭闹让妈妈上班去了。飘过来字幕都是在心疼登登,小小年纪就要背负这样的重担,实在是太不容 还有一种是明明家里富得流油却天天“哭穷”,想对孩子进行“艰苦教育”。 上大学的时候,同寝室有一个女孩,她爸妈都是政府机关人员。看她吃穿用度,都知道家庭条件非常好、生活优渥。 据她所说,假期在家的时候,早餐她爸爸都会给她买上十来种:蟹黄包、蒸饺、灌汤包、油条、豆腐脑等,满满摆上一桌子,她就像个“女皇”似的拣自己“可口”的吃点一点。 她妈妈是当地某局的负责人,五六十年代的人,非常艰苦朴素,她就说她妈经常给她做“思想工作”,说家里多穷,让她好好学习、不要老想着花钱。 但是,有什么用呢?她表面上“言听计从”,在外面求学还是“报复性消费”,花钱大手大脚。 写在后面 科学研究表明:70%的家长在交流过程中无法掌握说话的分寸,10%的家长不注重孩子的感受。 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孩子自卑的来源。好父母要把握说话的分寸,懂得“及时止损”,不在“人前训子”、不在公众场合羞辱孩子、暴露孩子隐私、不贬低打压孩子。 维护好孩子的自尊和面子,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也是给我们自己体面,不是吗? 今日话题:你说过最伤孩子的话吗?是哪句?欢迎评论交流。 豆芽妈妈,一位职场二胎宝妈,上海大学在读MBA,心理咨询师,专注儿童心理与成长。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