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误区: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 很多人会把这两种误以为是严格型和放纵型,其实不然。严格和控制的区别是,严格是孩子走在适合他的正确的道路上的前提下对其加以约束。像园林时裁剪掉一些树枝。而控制则是以父母的意志为中心,要求孩子听父母的。控制型父母带大的孩子通常会有两种情况,要么变得特别懦弱,要么变得特别有控制欲。懦弱的原因是他从小被控制,丧失了自信。那如果一个人特别有控制欲,他会很痛苦,因为一个人能够控制的事情是非常的少。 第二种误区:贿赂型父母。 贿赂型父母的典型表现就是当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会以其他的好处来哄孩子,比如你不哭了我就给你买个糖吃,不哭的话我就给你奖励一个小东西。这种行为带来的问题是孩子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来自内心的动力,他的动力需要外在给予他一个奖励。比如他会对学习没有乐趣,除非我考了一个好成绩会得到一笔奖励。但问题是你步入社会之后,很多时候不会有那么多的即时奖励,更加不会有人天天在后面激励着你去做事情。 第三种误区:忽视、低估、否定孩子的感受。 典型场景:孩子摔了一跤,家长会过来说不疼不疼,快起来。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对男孩子就应该“严格”要求,摔倒后不闻不问。如果长期否定和忽视孩子的感受,孩子也会理解不到别人的情绪,甚至伤害别人却自己没感觉。校园霸凌他人的孩子,往往感受不到被霸凌同学的痛苦。 第四种误区: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与消极后果相对应的是直接后果,比如你要孩子来吃饭,孩子因为玩耍不来吃饭,过了饭点之后他饿了,你可以告诉他,因为在吃饭的时候你没有来吃饭,所以现在我们没有饭吃了。而消极后果则是,孩子打碎了杯子,你一气之下说取消明天的游乐园计划。而孩子打碎杯子与去游乐场玩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你在孩子面前强化这种消极后果不会让他变得更乖,而是让他学会如何欺骗你。 第五种误区:体罚孩子。 这恐怕是最有争议的一个点,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认为“”棍棒底下出好人”。然而父母也是孩子最重要的安全屏障,如果动不动就打孩子,孩子会觉得他的安全被摧毁了。有些父母甚至会跟孩子翻脸,这会让孩子在父母面前变得小心翼翼,特别担心自己再犯错。很多家长得意地以为这就是严格教育的好处,但其实这已经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构筑了一道阻隔墙。 以上五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樊登博士却告诉我们这些行为会带来一些糟糕的后果。避开以上五大误区,才能和孩子建立起一生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