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奔忙,只为农业添“绿意” 阜阳日报     2022-09-07 09:33    

正值水稻灌浆期,9月4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颍上试验站负责人王冠军,又来到夏桥镇稻田牛蛙生态种养技术应用试验基地,查看水稻和牛蛙生长情况。   俯下身子,顺手捋过一把稻子,王冠军满脸笑意。“稻蛙共生,能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探索。”如何实现更好地“共生”——一亩稻田到底养多少蛙才最合理,是王冠军最近研究的新问题,他和集美大学的研究生一直忙着采集水稻、牛蛙生长发育和稻田退水水质等基础数据。   在旁人看来,采集这些数据繁琐又枯燥,但在王冠军眼里,这些数据能直接反映当地农业绿色化、生态化发展情况。   “只有基础数据真实,通过数据比对分析,才能研发集成出绿色技术模式,服务于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王冠军介绍,以采集不同水稻碳排放量为例,如果能找到甲烷排放量低的水稻品种,再配合低碳栽培技术,就能将目前每亩稻田排放约15公斤甲烷,降低到10公斤以下。这意味着颍上县70万亩水稻田,可减少甲烷排放约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转化成生态经济价值可达千万元。   自1995年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王冠军坚守农业生产第一线,他长期关注的不仅是农业的经济价值,还有农业的生态价值。   “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生态价值。”王冠军告诉记者,这几年,依托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创建项目,他们集成创新稻田肥水一体控制、生态沟渠消纳示范项目,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促使农田尾水总氮、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下降。   以生态为主线、以智慧为手段,王冠军创制的《数字生态稻田建设技术规范》,构建了适合沿淮区域的智慧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系统配置优化、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生态功能不断提升;主持开展“自愿性水稻节水减排试验示范”碳汇采购项目,为“稻田试水农业碳汇交易、开启种田减碳挣钱新时代”探路前行。   2020年,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颍上试验站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一批6个新建试验站之一,王冠军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这两年,在王冠军的带领下,颍上试验站梳理优化并持续采集转化农业投入品、农业产出品、农业废弃物、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共性观测指标和个性观测指标,构建了8大类580余项观测指标体系,推动颍上县由生产绿色农产品向产出绿色生产标准、技术装备和发展模式转型,促进了“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互利共生。今年6月25日发布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1》显示,颍上县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居全国第16位。   奔忙在绿色、希望的田野上,王冠军始终如一、乐此不疲。他表示,下一步,将带领颍上试验站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推动形成适合沿淮生态类型的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整体解决方案,为探索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颍上经验”。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