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希望能和孩子保持一种充满爱意、持久且有意义的关系,了解情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和孩子建立这样的关系。 人们正是通过分享情感来与他人交往的。把沟通建立在了解自身情绪的基础之上,真诚地分享自己的情绪并且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情绪,能够为我们和孩子建立稳固持久的关系打下基础。 情绪不仅影响我们的内心感受,还影响我们外在的人际交往,并能影响我们对事物意义的判断。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身情绪并且与他人分享,生活就会变得丰富。情绪的分享与交流可以加深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父母,你的情绪沟通能力能使孩子在生活中充满活力、善解人意。这些品质对孩子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非常重要。培养关系需要分享和渲染积极情绪,抚慰和减少消极情绪。 在父母和孩子的早期生活中,情绪既是他们关系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也是重要的内容。 设想一下,你的孩子在后院收集了一小瓶色彩鲜艳的甲虫,他兴奋地拿进屋向你展示:“看,妈妈,看我捉到了什么,漂亮吗?”而你看到的却是这样一种可能性:这些小虫子会爬得满房间都是。“马上把这些讨厌的家伙拿出去!”你严厉地说道。你的孩子开始抗议:“但是你看都没看一眼,它们的翅膀发着绿色的光呢!”你快速地瞥了一眼瓶子,然后拉起孩子的胳膊走到门口,提醒他说:“虫子生活在外面,它们应该待在外面。” 在上述情形里,这个孩子错过了一次情感经历。他的喜悦和乐趣不但没有得到分享,而且可能会对这次经历的意义和作用感到困惑。 他对自己的发现感觉“良好”并为之兴奋,走进房间打算与妈妈分享。然而,妈妈的反应却像在说孩子的发现是“不好”的。 一次有意义的情感交流可以给孩子带来益处,而父母应该分享孩子的喜悦和发现。这并不是说你要和虫子生活在一起,而是说在采取行动之前,要表现出和孩子一致的内在情绪,或者说共鸣。 情绪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内心感受,还会影响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培养关系需要分享和渲染积极情绪,抚慰和减少负面情绪。与孩子相处时,要拿出包容的态度,迎合孩子的情绪。 迎合孩子的情绪意味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拿出包容和接纳的态度,看着孩子拿给你的东西,用充满惊奇和热情的口吻说:“让我看看,哇!色彩多鲜艳的小甲虫啊!谢谢你拿给我看。你在哪里捉到的?我认为它们生活在外面会好一些。” 这样做不仅会拉近母亲和孩子的距离,而且由于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对妈妈来说是有用的,他就会有很强的自我感。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绪表现出共鸣,孩子就会自我感觉“良好”。情绪交流能给孩子带来益处,并且会影响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