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以前,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期,3个“毛病”千万别惯着 网易     2022-09-09 23:53    

昨天晚饭后遛娃的时候,遇到了同小区的宝妈小秦,她双眼通红,一筹莫展的模样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小秦烦恼的根源是因为儿子童童。快5岁的童童已经上中班了,但依旧没有学会幼儿园的规矩,上课乱跑、不听老师招呼是常事,还经常性动手打同学,为此小秦是“赔礼又道歉”。 昨天童童又闯祸了,把幼儿园的电视给砸坏了。老师告诉小秦事情经过,是因为童童没拿到自己想玩的玩具,所以发脾气,用小板凳砸向了电视机。 老师很委婉地提出:希望小秦能够把童童带回家照顾一段时间,因为童童脾气倔,不听话,幼儿园人多,老师管理不了,也怕童童的行为伤到其他孩子。 这是变相被要求退学?小秦只感到无地自容。 之所以养成童童这样“霸道”的性格,我认为跟小秦一家的教育方式有关。因为小秦是大龄生子,怀童童期间,小秦吃了不少苦头,所以对孩子格外的宠爱。也正是因为小秦不管教、不约束,让童童养成了“无法无天”的性格。 在家里,他是说一不二的小霸王,如果他提出的要求没被满足,童童就会发脾气,以哭闹、绝食等方式来达到目的。心疼孩子的小秦一家,面对童童使出的手段统统没辙,也正是家长的纵容,让童童越来越霸道。 我劝小秦:李玫瑾教授都曾说过,3-6岁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孩子6岁之前,有些毛病不能惯着,有些习惯一定要给予纠正,否则三岁定八十,坏毛病可能伴随孩子一辈子。 借邻居小秦的例子,也奉劝所有的家长朋友们。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如果你家孩子也有以下这几个毛病,那么别心疼,使劲管! 摔东西发泄不满 有的孩子从小就有摔东西的习惯,尤其是“不满意”的时候,顺手边的物品一定被他们狠狠砸在地上,以此来发泄他们心目中的不满。 如果家长有一次妥协让步,那么孩子就会认为摔东西发泄不满的招数是很有用的,下次遇事的时候,他们还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对付家长。 相反,如果面对孩子摔东西的行为,家长进行冷处理,不跟孩子正面冲突,但是也不妥协。孩子情绪发泄之后,就会觉得这样的方式是不奏效的。再加上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家长“动之以情”地告诉孩子,这么做是不对的,下次不允许再这样做,心平气和的孩子相对就更容易接受意见一些。 不满足就满地滚 经常逛超市、商场的时候,就会见到孩子满地滚,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通常这些满地滚“撒泼”的孩子,就是意见没跟家长达成一致,换句话说是家长没有满足他们。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当众满地撒滚毕竟“不雅观”,只有敷衍着答应他们。但一次让步的后果,就是孩子下一次、再下一次还用同样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所以面对撒泼打滚的孩子,如果地上有不安全的危险性,建议是强制性把孩子先带离现场,带孩子到安全的地方,让孩子情绪发泄够了,再跟孩子谈条件。跟孩子立下规矩,满地打滚是不能接受的行为,再有下一次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 满嘴谎言,动机不纯 都说“童言无忌”,所以小孩子撒谎很容易被原谅,甚至有些家长还觉得孩子的语言可爱,禁不住表扬孩子一番。 但任何事都要看两面性,以孩子撒谎为例,有的时候是因为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好,对事件描述不清楚,但孩子的本质并不是撒谎。 相反,一部分孩子满嘴谎言,甚至动机不纯。以孩子拿东西吃为例,有的孩子会不承认自己拿,找理由是谁谁给的,看似无伤大雅的小事,其实就是孩子逃避责任的表现,动机不纯。正如俗话所说: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孩子的坏毛病不好好管教,那么就可能闯出大祸。 混迹育儿圈的时候,经常听到家长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有礼貌,学习成绩好,凡事都不需要家长操心。 那么回过头来想一想,自家的孩子为什么活成了“别人家孩子”的反面?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幼时家长疏于管教、不舍得管教造成的。超过6岁以后,孩子“习惯成自然”,很多是非观就在孩子脑海中“约定成俗”,他们不觉得自己有错,想改都改不了。 育儿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耕耘过程,在孩子纯真、无暇的前几年,父母的正确引导才是孩子受益一生的财富。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