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要踩雷,这三点会让孩子生出自卑心理 网易     2022-09-15 22:01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中提到,自卑的孩子,并不总是情绪低落、唯唯诺诺的。 常见的自卑表现有五种:其一谨小慎微,孤僻怯懦;其二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其三滑稽搞笑,尴尬掩饰;其四逃避现实,精神麻醉;其五随波逐流,盲目从众。 自卑是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都无法逃避的问题,适度的自卑感可以让我们反省并提升自己,努力去改变现状;但是自卑感一旦过度,就会使我们产生消极和悲观的情感,让我们陷入无尽的痛苦。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哪些行为会滋生或助长孩子的自卑感呢? 1.自卑感源于与他人的对比 对于自卑的孩子,最常见的想法无非就是:“我比不上别人。”孩子们也会对比,小伙伴的玩具比自己多、同学的成绩比自己好、同龄人比自己长得高…… 一旦有对比的心理产生,自卑感就随之而来。或者可以说,生活中只要碰到无力触及的目标,自卑感就会出现在每个孩子心中。 当下社会,就是一个竞争的大熔炉,现在的孩子也常处于巨大的竞争之中,比学习成绩、比生活条件、比物质基础、甚至父母都会被当成比较的对象。这种“竞争”滋生出来的不仅有虚荣心,还有孩子的自卑感。 孩子有相互攀比的心理,父母也有着对比之心。特别是孩子身边存在着有天赋还努力的同学时,父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难以掩饰。将孩子与同学对比,看似是想激励孩子,却在不自觉中打击孩子,加剧了孩子内心这种“比不上别人”的感觉。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家长尤其是父母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也往往来源于父母的评价。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反复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行为。 对比与打击,一次又一次摧残着孩子的信心。渐渐地孩子们也开始相信自己一无是处时,当他们的内心开始自我攻击时,自卑也就开始了。 2.自卑源于没有被爱 关于自卑,很多人都错以为,“只要我足够优秀,自卑感就会消失。”但其实,自卑与一个人优秀与否没有多大的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人,依然有着很深的自卑感。朋友家的孩子就是个例子,在市重点学校,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亲戚口中的好孩子。 可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内心深处却无比的自卑。 他的父母对他要求很高,如果考试考得不好,妈妈就会采取冷暴力,不打不骂,只是板着脸,不和他说话,让他特别害怕。在孩子看来:“我不优秀,就不值得被爱了。” 父母似乎从来没有接纳过自己,导致他们常常对自己的失败、短处异常自卑。 在成长路上,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认可和爱是需要附加条件的;对孩子的不完美充满指责批评,孩子就很难形成一个客观的自我认知。孩子小时候得到的爱,越是苛刻,越是有条件,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往往就越低。 童年缺少爱的孩子,内心的空缺,一生都难以填满。正如阿德勒说的一样,“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3.自卑也源于溺爱 没有被爱会造成孩子的自卑,太过溺爱的话也会造成孩子的自卑。因为孩子的信心,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独立。 孩子们有着天生的主动性,到了一定的年龄,会抢着做事情:“我要浇花”、“我要自己倒水喝”、“我要自己吃饭”、“我也要拿着扫把扫地”……耐心的父母会让孩子试试,做不好没关系,弄乱了也没关系,给孩子机会去探索。当独立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他的自信心无疑大大提升。 有的父母却不愿放任孩子独立:小时候追着孩子喂饭、拎书包,大了替他做家务、整理房间,毕业后继续操心他的工作和婚姻。在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会不由自主生出依赖大人的想法。 因为在大人的包办和控制里,他意识到:“离开父母,我做不成任何事。”渐渐地,孩子内心就会产生无助,认为自己愚笨,这种感受慢慢地转化为自卑。 最后,孩子生活能力很低下,没有办法应付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他们既不能承担作为成年人的责任,又时常产生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畏手畏脚,没有主见。 任何孩子,只要在成长中没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就无法生出勇气去面对现实生活。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就这样在溺爱与控制中消失殆尽。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