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的长大,越来越多地需要亲子间情感的交流,而我们往往忽略这些东西。所以,改变亲子间的沟通方式,特别需要引起家长高度的重视。 中国的家长习惯于语言上的交流、事务上的交流,不太习惯传递情感,这是中国人含蓄的文化观念造成的。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如果能给他一种支持,给他一定的情感上的安慰,远比讲大道理更管用。 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来说孩子更容易接受。专家指出,这是因为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同时也可以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从而更有利于沟通。 有很多家庭没有发生过强烈的冲突,恰恰是很好地掌握了好的沟通方式,有了这样三个态度和前提,相信相互间的冲突和矛盾就会少一些。小星老师整理出来大家不妨看一看: 1、就是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安和不满。接纳不是赞赏,接纳是在开放的条件下的一种宽容.实际上,接纳是允许但并不一定赞赏。 2、在谈话中不要故意积累孩子的过失,并一再提及,比如,孩子这次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家长如果这样说:“这一次你考成这样,上次你也没考好,你看你这一年就没一次考好的时候。”我相信,家长要这样说的话,没有一个孩子会认真听你把话说完,因为他心里充满了恐惧和厌烦。 3、和孩子谈话还要小心聆听,积极回应。家长平时工作都很多,可能孩子与你说的话根本就没听进去,只是机械地答应着。其实,孩子非常在意家长有没有认真听自己说话,非常反感家长在与自己谈话的时候心不在焉的状态。 成功的家庭教育的背后,往往有一个善于和孩子沟通的家长。 当然,不听话的孩子并不一定就是“坏孩子”,这不能一概而论,或许这是孩子个性独立的体现。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人格的不断独立,他们将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我们家长要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