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有情绪或无理取闹时,别对他讲道理 网易     2022-09-21 21:41    

面对他人的情绪,我们更需要的是保持一份好奇心。 这话的意义,在亲子关系中显得尤为重要。当孩子提出一个不合理的要求或当孩子有情绪时,家长做的不是拒绝要求或摁灭他的情绪,而是对他的情绪来源保持一份好奇心。 曾看到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双胞胎妈妈在过年时,让两个孩子各自选了自己的礼物。哥哥选了水彩笔,弟弟选了个新书包。快开学的时候,哥哥突然提出了新要求:他也要买一个新书包。妈妈问:你的书包也没坏。为什么要买?哥哥答:因为弟弟有新书包,我没有。 妈妈说:那不对,当初弟弟买新书包的时候,你选了水彩笔。现在你又单独要一个新书包,这对弟弟不公平。这样吧,妈妈给你两个选择:如果你要买一个新书包,那就得给弟弟同等价格的零钱。要不然,你就要自己依靠平时的劳动来换取新书包的钱。 哥哥不接受,坚持既不想劳动,也不愿意给弟弟零钱,就要一个新书包…..妈妈不答应,他就开始哭闹。 最后,妈妈失去了耐心,对哥哥发了火。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的处理有没有问题呢? 如果没有,为什么哥哥不接受妈妈的建议?如果有,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妈妈忽略孩子的感受在先,压抑孩子的情绪在后。 这种情形时常会在许多家庭中上演。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先判断对错,继而开启讲道理的模式,希望以此摁灭孩子的情绪,若孩子依然"冥顽不灵",家长就会发火。 这就是我们从自身需求角度出发,而没有看见孩子真正的内心想法和感受。 许多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愤怒情绪,常常是由于我们不能接受对孩子的期望落空,因为这会让家长看到自己的无能和失控感。 为什么要看见孩子? 每个人在被否定或泼冷水的时候,内心正处于一种防御和抵触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讲的道理再正确,对方也无法听进去。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家长“耐心”对孩子讲了半天大道理,依然无法改变孩子的想法。 压抑情绪的结果可能导致内心的创伤。因为,情绪一旦过夜,就会进入潜意识。那要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和心态,那就是:保持好奇心。 好奇的前提是:允许。如果没有允许而直接否定,就很容易受到孩子的对抗,也就无法好奇了。 因此,在孩子想要新书包时,妈妈先回答"换新书包,可以啊",然后,再不带任何评判,以好奇之心问孩子:为什么要新书包,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这时你会得出几种可能的答案: 他可能因为看到弟弟的新书包,而后悔当初的选择; 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书包旧了或不好看了想换一个; 也可能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敏感的哥哥觉得妈妈偏袒弟弟,用“换书包”的要求来进行确认…… 这样就可以找到孩子情绪的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了。 有人说,如果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也需要满足吗?如果不能满足,即便“看见”,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如果孩子的想法不合理,我们依然可以这样做: 先允许,后要求。 允许代表信任和自由,要求代表规则和边界。 允许,意味着我们接纳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要求意味着控制这个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和发展方向,从而得到一个可控性的结果。 如果家长过于看重事情表象,另一方面又急于做出判断,就会错失了往后追究的可能。 在我们不清楚孩子行为动机的情况下,我可以尝试着用一种心平气和的方式,好奇地问问他: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 你就会发现许多有意思的解释,他们根本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很多时候往往是我们"误解"了孩子,因为人们常常活在由自己的感官经验所塑造的主观世界里。 即便孩子是出于不正确的认知而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帮助孩子修正和改变认知的一个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孩子主动思考,而不是直接灌输大道理。 例如妈妈可以问哥哥,如果弟弟看见你买了一个新书包而他什么也没有得到,你觉得他会有什么感觉呢?还可以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假如妈妈给弟弟买了一盒水彩笔,但是什么都没给你买,你会是什么感觉呢? 引导孩子在主动参与思考的过程中,实现认知反转。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提出上面的选择要求,孩子就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从而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