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毁孩子独立的“三大陷阱”,很多父母还在乐此不疲 沐月聊育儿     2022-09-25 22:34    

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的孩子,更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会更加容易地融入这个社会,更好地生活。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能看到,恨到孩子知道成年,还不能很好地独立生活,我无法正常地完成和父母的分化。 我们经常在媒体中看到地类似于“妈宝男”“啃老族”,都无一例外地和独立自主的能力有关。 为什么孩子直达成年了,还能心安理得地住在父母的家里,吃的花的用的都哟啊考父母接济呢? 究其原因,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 更有一些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陷入了一些看似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实则破环着孩子的独立性的过程当中。 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以下三种常见的破坏孩子独立自主性的三大陷阱。 陷阱一:不管不顾 很多父母觉得要想让孩子独立,就要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全然放手,不管不顾。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学会慢下来,就像《牵着一直蜗牛去散步》里说的那样,在孩子的节奏里,慢慢的而陪他成长。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的父母,强迫着孩子独立起来,把孩子一个人扔在家里,美其名曰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殊不知,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极大地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从而形成孤独冷漠的性子。 慢慢的长大,慢慢的放手,用最安全的方式,让孩子慢慢的独立起来,这才是成长该有的样子。 所以,想让孩子独立,父母不能着急,不能追求短平快的结果,而是要有足够的耐心。 陷阱二:大包大揽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让我们则会个社会产生了很多“小皇帝”“小公主”。 很多甚至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六个大人守着一个孩子。 这样的孩子从一出生起,就被长辈们捧在了手掌心里。 从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到上学放学,所有的一切全部由长辈们包办。 真正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稍有不顺心便大哭大闹; 这样的包办,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丧失了很多需要学习的机会。 教育专家孙瑞雪曾经说过: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父母应该用无条件的爱再加上有条件的设限,给孩子的生命成长构筑起一条安全通道。 陷阱三:忽冷忽热 生活中还有一种父母,他们给孩子的爱,不是看孩子是不是需要,而是根据父母的心情。 父母今天觉得孩子应该独立,就义无反顾地将他推了出去,让他一个人面对外部世界的疾风骤雨; 明天又会觉得孩子还小,很多事情自己还做不了,又对孩子提出种种限制和要求。 这样反复无常的做法,让孩子陷入深深的困惑当中,他们不知道到底自己应该怎么做才好?也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才是正确的。 反反复复的父母,容易让孩子形成焦虑型人格,他们随时担心自己做的不好,担心自己做错了,担心自己会被责骂。 在这样的焦虑担心中,孩子反而越发得束手束脚,不敢轻易的去尝试。 三个步骤,帮助孩子真正的独立起来 任何生命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孩子的成长也一样,他是一个前后连贯,相互影响的过程。 想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就要让孩子先建立起充足的安全感。 只有拥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父母要做的,就是陪伴着孩子,让孩子安全的慢慢长大。 1. 婴儿时期,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 每个生命的降临,都是在父母的殷殷期盼中而来。 婴儿的第一声嘹亮的啼哭,就是向这个世界在召唤。 而婴儿的哭声之后,父母的反应,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第一种:婴儿在一声啼哭之后,父母就快速的来到他身边,给他提供可以饱腹的乳汁,以及父母对他生理方面的贴心照顾,都会让婴儿感到满足。 他会由原来这个世界如此美妙的神奇体验,同时,他还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的美妙,原来被人照顾和呵护的感觉这么神奇; 婴儿还会无形中升起一种自信,我是被爱的,我的哭声可以呼唤这么多人为我服务; 这样的满足会给婴儿带来非常安全的体验,从而让他形成了安全感。 第二种:婴儿在一生啼哭之后,无人理会,甚至会遭到身边人的打骂;他不仅需要自己忍受饥饿的感觉,以及生理上的不适感,甚至还要承受来自外界的喝骂责打的恐惧。 这样长期的被忽视被冷漠甚至被责骂的婴儿,就会形成深深的不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会不自信,会自卑、会畏缩不前,甚至暴躁冷漠。 3岁之前的婴儿,父母应该提供全方位的照顾,帮助孩子建立起生命中最重要的安全感。 2. 幼儿时期,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的规则边界感; 3岁之后,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他可以独立地离开父母的怀抱,开始慢慢的探索这个世界,但是,依然是需要在一回头,就能看见父母就在不远处守护着他。 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起规则感和边界感。 出门和小朋友们玩,不可以抢别人的东西; ——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 不可以随便打别的小朋友;不可以把别人家的东西,不经过别人的允许,带回自己的家里; ——让孩子学会人际交往。 过马路要注意安全,要走人行横道,不能随意打闹; ——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不能将学校的东西带回自己的家里; ——让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孩子撒泼打滚的时候,告诉孩子,撒泼打滚没用; ——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以及学会沟通; …… 3. 童年时期,帮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 6岁以后,孩子进入了小学,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另一段不一样的旅程。 父母应该让孩子慢慢地学会和小朋友们如何交往。 学会尊重老师,爱护集体; 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记作业、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洗自己袜子内衣等等。 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慢慢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独立,学着长大。 但是,放手不等于不管不问,置之不理。 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引导。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应该温和地引导孩子去思考:自己为什么会犯错,犯了这个错误应该怎样去弥补?或者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应该怎样去解决。 父母不哟啊怕孩子犯错。 犯错并不可怕,犯错才是生命成长的开始。只有不断地去尝试,才能积累起大量的经验,才会更好的成长。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的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和解决方法。 聪明的而父母,会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抓住时机,引导孩子思考并成长。 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孩子想要干什么,要勇敢地放手让他去尝试。 生命的精彩,也正是在于一个又一个不断的尝试,在不断的跌倒、再爬起来的过程中,迸发出绚丽的火花。 再长的路,也能一步步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达到;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更是如此。 父母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父母的爱是无限的。 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所以才更应该放手,坚强地站在孩子的身后,守护着他,让他茁壮成长。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